第一章导论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以及包括官方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经济行为。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动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又必须以全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为前提和目标。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时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宏观经济稳定功能。3、政府定义以及政府的四个层次是什么?政府: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特定区域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从事非市场性财富分配。政府含义的四个层次:①狭义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及其内部各厅局、附属机构;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③统一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的各种企事业,包括国有和公营):④一般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政府的经济行为:①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政府为满足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金,以不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②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4、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财政学研究政府行为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公共经济学的前身。财政学的研究局限于财政收支,特别关注于税收。公共经济学的传是人是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他在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院里: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概念。相较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①增加了关于政策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公共经济学认为国家是经过政治程序产生的,主张研究其政治程序的经济效应。②增加了关于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内容。研究方法也有变化:公共经济学全面采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即注重实证分析方法(通过量化分析来验证命题和假设,使弄清楚“已经发生了什么”),又注重规范分析方法(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出发,研究“应该怎么办”)。总而言之,时代和经济环境变化了,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层次上去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光研究财政收支已经无法解释和说明现代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政府本身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再加上研究方法的改进,从而推动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共经济学。5、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怎么样?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讲述市场经济是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它是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学、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既包括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理论组成。与公共经济学的几个连接点:①与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政策理论连接;②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作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研究其行为的最优化;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某种意义上,公共经济学把税收看成是政府的成本和价格,通过对财政收支的研究来弄清楚纳税人的每一笔税金是否实现了最大化,政府的每一笔开支是否实现了最大化。④此外,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也在公共经济学中有广泛使用。如个量分析;需求与供给理论、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6、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寻找国民经济运行的方式和规律,以及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宏观经济学以凯恩斯主义出现——政府干预的提出为标志。可见,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渊源比较深,它对政府职能的概括:①配置功能:强调公私部门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②稳定功能:强调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国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供需管理,从宏观角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③分配功能:强调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与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7、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是什么关系?有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在理论的构建上围绕着三个命题:①共同利益:回答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者和卖者之间是否有共同利益;②公平分配:统治者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必须考虑共同利益,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平上的缺陷;③社会福利:所谓社会福利是指个人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满足程度。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通过政治过程。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原则是公共部门从事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8、请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来谈谈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1、如何理解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资源配置优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源配置优化主要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也就是说,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更多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它只注重效率问题,而不考虑收入分配公平及宏观经济稳定的等。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①效率(Efficiency):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通过市场机制来到达,其衡量标准是帕累托最优。②公平(Fair):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公平又不同的标准。公平的衡量标准有两个:⑴劳伦兹曲线(LorenzCurve):以几何图形表示的社会财富分布状况。⑵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有劳伦兹曲线而来,是劳伦兹曲线的指数化。③稳定(Stable):指宏观经济运行有秩序,经济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衡量的标准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作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大大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①基本前提:产品总的净社会受益非负;TSR(TotalSocialRevenue)社会总收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产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TSC(TotalSocialCost)社会总成本:指生产一定量的改产品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TSR-TSC=净社会受益0。该条件保证了某项目能够实现“帕累托改善”,但要达到“帕累托最优”还需满足下面的条件:②总社会受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受益最大化。当配置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总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SR=MSC。MSR(MarginalSocialRevenue)社会边际收益:指人们对该种产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MSC(MarginalSocialCost)社会边际成本,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产品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MSRMSC,每多生产一个单位这种产品所增加的效益大于所消耗的成本,这时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产品上可以获得追加的效益。MSRMSC,每多生产一个单位这种产品所增加的效益消于所消耗的成本,这是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产品上必然会遭受亏损。只有当MSR=MSC,配置在该种产品生产上的资源的总的净效益才实现了最大化。3、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是什么?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在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供求状况决定着价格的变化。概括的说,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下是这样解决的:①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即他们每天做出的购买这种东西而不是那种东西的决策。企业收到利益的驱使,被引向生产需求和利润高的产品,离开那些利润较低的部门。②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了应付价格竞争和获取最大利润,生产者的唯一办法便是采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以把成本压缩到最低点。③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这些市场决定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这些又构成人们的收入。因而,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价格。4、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①人数众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不存在市场垄断)②产品是同质的;③自由进入和退出各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④完全的信息或知识;除以上工人的特点,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还有一些条件必须满足:⑤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性。即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个人,都一致的追求效用最大化;同样,生产者也一致地追求林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所有的经济行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⑥经济利益的可分性与所有权的确定性。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能够购买的单位,从而使物品的所有权具有确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能以价格来计量;⑦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为私人所有;⑧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经济;⑨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toScale)的情况,也就是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收益越大的情形。5、市场失灵有什么主要表现?①竞争失效。产品非同质、规模经济、自然垄断、交易成本阻碍市场的自由进出。②公共产品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投入大、收效慢,私人企业不愿意提供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③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溢性。这类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但并未因此进行赔偿报酬,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一个企业进行核算时往往不予考虑,故将这种现象称为外部性现象。有外部特征的产品,其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成本外溢,如污染;收益外溢,如教育)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成本和收益不对称,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个人进行决策时,只可能将其实际承担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于是:⑴在无需对外溢成本进行赔偿时,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小于其活动的总成本,因而会过量从事产生外溢成本的活动;⑵相反,在外溢利益得不到报酬时,个人的选择是较少的从事该类活动。因此,就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和干预。④市场的不完全。有些产品是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的,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有些投资大、高风险、获益周期长的产业,私人部门是不敢贸然经营的,比如某些高科技新型产业等。在这些领域也是需要政府部门介入的。⑤偏好不合理——优质品、劣质品问题。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的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是在现实的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可能某种产品能给个人带来较大的利益,但消费者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给予它较低的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在很低的价格下才愿意购买;或者相反。例如低估了教育的好处而高估了香烟的好处。人们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这两种情况都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由。⑥信息的不完全。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是指生产者及消费者不仅充分掌握市场当前出现的情况,而且了解明天、后天出现的事情。但是由于市场的日益复杂化,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足,信息的不充分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从而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⑦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对于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市场可以自发的进行调节,但是一种事后调节,并且是采用经济危机的手段。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