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1、因声求气: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求:探求;气:诗的精神。2、吟咏诗韵: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音韵——诗韵解题:诵读的作用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前人论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南宋陆九渊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怎样朗读1、定准基调(把握感情基调以情读)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解“读”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新城道中》苏轼例读:喜的感情:气满声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例读:爱的感情:气徐声柔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悲的感情:气沉声缓例读: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惧的感情:气提声凝蜀道难例读:《将进酒》李白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例读:《燕歌行》高适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例读:解“读”定准基调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气____声____2、展示韵律(掌握声律知识以巧读)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①音顿疏密对比。②音尾长短对比。③音高抑扬对比。④音量轻重对比。⑤音速徐疾对比解“读”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①音顿疏密对比(节奏)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杜甫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杜甫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②音尾长短对比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如“深”“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例读:③音高抑扬对比(抑扬)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qq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④音量轻重对比(轻重)语义有主次,音量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例读:⑤音速徐疾对比(快慢)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淡、庄严宜慢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