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课题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年级高一模块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科书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学习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1.整体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学习价值分析)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大气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对全球的地理环境演化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又是当今世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更深入的分析世界天气与气候的分布格局,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用学生的知识储备(物理学知识、地理知识等)和生活体验,以问题、任务推动学生思考,以示意图帮助学生构建受热过程的理论模型,以案例分析引领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人地协调的价值观。2.目标设计(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会读大气受热过程的示意图;3、会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4、会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初步解释温室效应的作用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初步建构大气受热过程主要环节;2、通过计算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分配,定量建构大气受热过程的能量转化过程;3、通过青藏高原区域自然现象的分析,具象建构大气受热过程模型。情感价值观:1、从生活现象的解析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在探究科学原理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方式评价、探究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之一——气候变化问题。3、通过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评价气候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念。3.学习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内容结构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首先要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大气受热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使学生能够构建比较清晰的大气受热过程的模型,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三,要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获得成就感。教学重点: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会读大气受热过程的示意图;2.会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3.会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初步解释“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帮助学生建构大气受热过程的能量转换模型24.学情分析(学生现状与需求分析)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思维活跃,有质疑求知的精神。但是学生地理知识比较零碎,地理思维训练比较少;同时国际部的学生要面对更多国际场景,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更多的情感价值观引领。5.教与学的过程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每个步骤的情境任务及其意图分析)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提出探究问题:暖气?气体运动全球热量带大气运动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化(暖化)思考、分享生活体验导出探究问题激发兴趣2、建构指导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大气受热过程能量转化、分配比例;以青藏高原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小组讨论绘制示意图计算受热过程中能量转化-分配的比例思考、分享搭建支架,以任务和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建构理论模型3、致用列举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理论模型进行解释小组讨论分享阐释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6.教学设计特色分析(教学设计的特色或个人风格分析)特色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情,设定教学目标,“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人地协调的价值观”。特色2:以学生的直接体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之一。特色3:多种形式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原理模型,突破教学的难点之二。7.课堂教学反思(生成性成果与具体问题及改进措施)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在于师生的问答交流,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绘图任务,教师在答疑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课堂中不时有愉快的笑声。第二个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人地协调的价值观”,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落下的不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这个知识本身,而是通过这个原理的学习,去理解二氧化碳减排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迫切问题的重要措施的重要性。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要求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时,如果能给学生一个示范,学生会更理解示意图的含义。另外,课堂中,我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虽然这有时能缓解一下课堂气氛,总归还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