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感悟》远别了潇潇的春雨,送走了炎夏的骄阳,落叶无声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在泥土上叠印出大自然的秋韵。那些生长在春天里的烦恼,挣扎在盛夏中的焦虑,全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秋天里的喜悦,秋天真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自古以来,秋天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写之不尽的主题。既有悲秋佳作欧阳修的《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又有颂秋诗作刘禹锡的《秋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抒写过秋天的美丽与凄凉,不知道有多少人立在深秋的风浪上吟咏着千古绝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啊,秋天的天高云淡,秋天的豁达宁静,秋天的成熟收获。秋风是纯净的使者,她没有了夏日的粗暴,也没有冬天的残酷!她带着一丝凉意,带着几分飘逸,潇潇的秋雨携着淡淡的诗意与清凉不期而至。秋姑娘洗净了夏日的酷暑,抹去了夏日的倦意,甚至天空也被她洗得空明澄碧,瓦蓝瓦蓝的!几缕淡淡的白云似羽毛如丝绵悠然地飘荡着!秋是人们盼望的季节,稻米含蓄低头,苞米鼓鼓囊囊,累累果实压弯枝头,人们就觉得劳累都是值得的,接下来的漫长冬天,可以踏实的蛰伏,来年的生活也让人憧憬。秋是感伤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忧伤的情怀,在瑟瑟秋风里最容易弥漫。欧阳修夜间读书,闻秋声而为万物悲伤;李清照黄昏酒醒,见秋色任往事愁肠。叶的飘零,无论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离弃,都让人感伤。类似“无边落叶萧萧下”、“满地黄花堆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更是让秋充斥着萧条、寂寥、惨淡与凄凉。秋是浪漫的季节。菊花的清雅附和秋的闲寂,想那陶渊明采菊东蓠下的悠然自得,那份超逸,自有无限韵味,让人羡慕得紧。枫树更是热爱秋,满山遍野动辄就被秋色染红,若能踱步徜徉在此间小路上,定是件妙不可言的事。黄昏时分,夕阳西落,辽阔的地平线上,最易见到袅袅炊烟摇摇而上,再闻得几声狗吠,就又构成了秋的一幅美景。秋天还是思念的季节,寂寞的季节。亘古至今,人们对秋的感情格外丰富。秋天犹如童话般,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但是,伤暮春之落花,悲晚秋之萧杀,是中国文人传统且永久的话题。古文人宋玉被冠以“悲秋”之父,这当然是受他老师屈原的影响。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湖兮木叶下”的感叹。可以说,中国的文人自先秦至晚清,及至现在的山人词客们,“悲秋”者多似牛毛,而“美秋”者则凤毛麟角。苏轼的名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大约是开了美秋的先河?中唐的刘禹锡有《秋词》二首;直至晚唐杜牧的出现,算是有了美秋的典型吧。他早年写南国秋色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快,秀丽而略显阴柔;晚年写北方的《长安望秋》:“楼依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雄浑阳刚而又俊爽。还有《九日登高》:”云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脍炙人口,与以上两首是流传千古的佳句。随后有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叶梦得的一首《鹧鸪天》:“一曲香山映水池,绿荷阴尽雨坡离。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也不失为清丽之句,但它虽美秋观点鲜明,然留下的佳句甚少。秋天于冬夏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冬天万木凋零,原野一片灰褐色,大雪纷飞的日子,也是茫茫单调的银白;夏天虽有繁花盛开,但其主色调是深黛墨绿的;而惟独这秋天,层次却是如此的分明和丰富,色彩又是如此的缤纷与斑斓;你看那秋云,立秋过后,便立即有了立体感,内容是那么的丰富,不时变化的影像,使人幻化出许多奇妙的遐想;秋天的原野,景色就更丰富了,田野里那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穗,洁白的棉花,山坡上橘黄的柿子和黯红的山查满压枝头,还有丛林中那黄绿相间、层林尽染的树叶,那一潭碧绿的秋水,就足以让你印心染神,心中陡然盈注了清凉,惬意而愉悦,再,倘若你在初秋季节,寻了那么一个胜处,坐于山涧溪水旁边的青石上,偶有杜鹃啼叫,幽谷回响,让潺潺流泉漫过你的腿和脚,看落水的枫叶随清流飘过,那又是何等的惬意呢?爱秋天,当然还少不了这清秋的月夜了;每当置身这静谧的月华中,经常有这样感慨:人生能有几度清秋?清秋又能有几次明月?明月下又能有多少好心情?这样思着,想着,还真是感到了这清秋明月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了;倘若把人的中年比作秋天的话,那么男人正是成熟沉稳、练达坚实的时候,女人则是一个散发着芬芳,撩人欲醉的季节。悲秋也罢、颂秋也罢,那都是文人骚客的复杂情怀。生活在南国邕城的我,于个人心情使然,我还是喜欢天凉好个秋的季节。在空闲之时,不妨携带父母,到山川田园之间去领略一下这秋天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