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中的焦桐--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为民务实好干部两学一做系列活动焦裕禄(1922.8.16-1964.5.14),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1966年,毛泽东接见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党历来重视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邓小平同志为大型纪实文学《焦裕禄》题写书名江泽民同志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真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迎难而上的焦裕禄•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迎难而上的焦裕禄•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亲民爱民的焦裕禄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清正廉洁的焦裕禄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有一次,焦裕禄同志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现。干部十不准(一).不准用国家和集体的粮食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二).不准参加封建活动。(三).不准赌博。(四)不准挥霍浪费粮食,用粮食做酒做糖。(五).不准用集体的粮食或向社员摊派粮款演戏、演电影。谁看电影看戏谁拿钱,谁吃饭谁拿钱。(六).业余剧团只能在家乡、本队演出,不准借春节演出为名,大买服装、道具,铺张浪费。(七).各机关、学校、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勤俭过年,一律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拿国家物资到生产队换取农、副产品;不准用公款组织晚会;不准送戏票;礼堂10排以前的戏票不能光卖机关干部,要按先后顺序卖票;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要特殊照顾。(八).不准利用职权到生产队或其他部门索取物资。(九).积极搞好集体的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不准弃农经商,不准投机倒把。(十).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祝寿吃宴,大放鞭炮,挥霍浪费。196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焦裕禄和通讯员骑自行车从农村回到县城后,来到张振祥师傅的理发店理发。在店门口,二人放下自行车并落了锁,走进店里,焦裕禄先给张师傅打了声招呼,然后提兜里拿出了报纸。张振祥对焦裕禄说:“请焦书记入座吧!”焦裕禄说:“大家都在排队,得有个先来后到,还是按顺序来吧。”众人一听是县委焦书记,一齐让道。“您是县委书记,比我们忙,您先理吧!”勤俭朴素的焦裕禄焦裕禄笑了笑说:“忙是事实,可谁又不忙呢?再说社会是有秩序的,作为县委书记带头破坏社会秩序,兰考县人不就乱套了吗?”众人佩服地点了点头。焦裕禄边看报纸边等一直等到轮到他的时候才理。理完发后付过钱要走时,焦裕禄却找不到自行车钥匙了。他上衣兜、裤兜和提兜连摸好几遍,仍然没找到。大家也帮忙找,桌上桌下,椅上椅下,店里店外都找了,还是没有。无奈,焦裕禄只好扶着车把,让通讯员提着车的支架走了。焦裕禄虽然走了,可张振祥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钥匙是在自己店里丢的。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他说:“焦书记要我来告诉你们,他的车钥匙找到了!”张师傅松了口气,忙问:“在哪儿找到的?”通讯员说:“在棉裤腿里。”人们笑着问:“怎么会在棉裤腿里?”通讯员说:“焦书记穿的是补丁衣裤,钥匙从棉裤兜的破洞里掉下去了。”听这里,大家的眼睛湿润了……一九六四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他从不把自已的病放在心里。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组织上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忙,离不开。”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五月初,焦裕禄同志的肝病更加严重了。护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便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省、地、县各级领导同志来看望他。这时,焦裕禄已经病危,他用尽全力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来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了。终年四十二岁!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焦裕禄平时很少照相,因此生前留下的照片极少。他在兰考唯一存世的一张照片,就是他亲手栽种的那棵被称为“焦桐”的泡桐树的合影。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国家邮电部发行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邮票上的图案。焦裕禄累死在兰考这片热土上。兰考人民继承焦裕禄的遗志,且把泡桐树不惧恶劣环境、努力活出生命的本色特性与焦裕禄精神合二为一,把“焦桐”当成了寄托对焦裕禄哀思的载体。“焦桐”成了焦裕禄精神的化身,更成了兰考的“形象大使”。““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习近平总书记创作的《念奴娇》词中的这一句,也正是一种兰考百姓情怀的表达。在“焦桐”树下,感受到的是一座丰碑的耸立,是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里,用短暂而厚重的生命诠释的一个“好官”所应具备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当代党员干部,也应该在心中种下一颗“焦桐”,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和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