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什么是汉服汉服的样式特征汉服运动历代汉服展示汉服的消亡汉服礼服的内涵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什么是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西元前二十一世纪至西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什么是汉服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们称这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草”[《宋书》卷九五列]、“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传》]。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左传·襄公三十年》]故而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又叫霓裳。《旧唐书》],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新唐书》]、“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旧唐书》]又如白居易的《缚戎人》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礼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冠。汉朝以后,人们逐渐用“汉人”一词来指代华夏人。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便是汉族传统服饰,如“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新唐书》]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尽管唐代与汉代常服是两种款式,但是“汉服”一词已经完全定性。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辽史》卷五五志]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薙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明史》卷二本纪太祖二],也是这个道理。汉服的样式特征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为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对襟)等特征为非主流的补充形式。汉服的样式特征所谓交领,是指汉服的左右两边衣襟垂直相交,在领口处形成一个英文字母“Y”的形状;右衽呢,是指左右衣襟相交的时候,是左边的衣片压在右边的衣片上,是衣衽的出口位于右侧;通过身体左右两边衣襟上的带子相系;汉服的样式特征宽袖,顾名思义,是指汉服的袖子一般比较宽大。当然了,这里的宽袖,主要说的是礼服系列,为了便于生产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种穿的的常服,袖子是不会很宽大的。汉服的样式特征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首服,亦称元服。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一)冠冕类冕,缁布冠,委貌冠,皮弁,爵弁,长冠,梁冠,貂禅冠等(二)巾幞类:黑介帻,平上帻,逍遥巾,幅巾,浩然巾,儒巾,庄子巾,东坡巾等体衣体衣大致可分为3类:1.上衣下裳制(衣裳类)2.上下连裳制(深衣类)3.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上衣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下衣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裳)、蔽膝等附属。(二)上下连裳制: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三)上下通裁制: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汉服的消亡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剃发易服”制度,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留满人发型。汉人反抗这种血腥民族压迫政策,结果更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剧,为了维护衣冠,死亡的汉人无法计算。虽然在汉人的反抗下,清政府颁布“十从十不从”,但汉服的消亡已不可逆转,就这样,在统治者的淫威和屠刀下,美丽的汉服消亡了“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历代汉服展示汉服礼服的内涵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冕服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于祭典。冕冠分解介绍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冕冠分解介绍旒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冕冠分解介绍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冕冠分解介绍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冕服分解解说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冕服分解解说袂袖子大带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革带由皮革制成的腰带蔽膝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赤舄如图,与冕服配套的鞋子。十二纹章介绍“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朱子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和服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朝服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汉服运动汉服运动是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汉族人民族主义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年族群为主体,以复兴清代前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出发点,借此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回归华夏文明内涵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或者说,唤起民族意识、找回华夏价值、恢复华夏尊严、重振华夏文明是汉服运动的使命和目标。汉服运动是民间发起的草根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和部分9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汉服运动的当前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汉社,百度汉服吧等网上论坛。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形式。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通过复兴主体民族汉族的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会加强所有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感情的凝聚,最终得利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汉服运动绝不仅仅是复兴汉服本身,汉服所引射出来的民族精神的重塑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内容。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丰富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