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禅《断舍离》读后感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女主人拥有一套精美的瓷器,可她一直舍不得用,她觉得,这么高档的瓷器,一定要等以后某个盛大的日子才用。就这么等啊等,可这个以后到底是多久呢,她自己也不清楚。后来,她因意外去世了。她的这套瓷器还包裹在绒布里,躺在盒子里,藏在柜子里。想起我的祖母。她过八十岁生日时,我给她买了一双老北京布鞋。布鞋透气舒适,也非常合脚,褐色也很适合她。可是,她总是舍不得穿。只是偶尔迈着蹒跚的步履走亲戚或赶集时才穿。去年,祖母去世了,姑妈在她的箱子里翻出这双布鞋。姑妈说,还跟新的一样。我的心特别特别痛。我知道,在惯于节俭的祖母眼里,日子总是特别漫长。可实际上,八十岁后,她赶集和走亲戚的次数已经屈指可数。我今天把这两个例子说出来,不是抒情,不是说理,而是想谈谈一部书:时下流行的一部日本小册子《断舍离》我实在不知道怎么给它归类(它不是文学作品,也算不上社科书籍。有人说它是一本心灵鸡汤书,我不认同,它没有那么安静和纯粹。它也不能算是一本工具书,因为它比工具书要有感情和导向性。)因此,我用小册子来称呼它吧。这是一部讲究实践性的书。著名灵修学家张德芬在前面作序推荐。可实际上这部书跟灵修书大大的不同。灵修书是探视内心,向内再向内,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它以内在修养为出发点,以期影响和改变外在的行动。而这部书,是要用行动来改变内心不去想那么多,试试去做吧,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心灵的领悟和升华。正如书中所说: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所以,对于其他的书来说,你可以认真阅读和做笔记,读完了就说读完了。可这本书,你读完了,它才真正开始。它需要你行动起来,去实践。断、舍、离三个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书里这么下定义: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也因此,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部叫你扔东西的书。是扔东西,却又不全是。它彻头彻尾地是在讲物品和人的关系。它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它说,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它说,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它说,选择物品的敲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它说,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它说,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这些字句,我都是赞同的。我想,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用在断舍离上最为合适不过了。它并不是要你过清简的生活。恰恰相反,它是让你过精致美好的生活。要给好的东西腾出空间和时间来,现在就用。正所谓,活在当下。以此为标准,把那些我不用的东西处理掉捐出,或者送人,或者扔掉。把我用的物品摆放出来,让美的东西环抱自我想想就很美好。我一边翻书,一边行动起来。从衣柜出发。把那些放了几年都不穿的、几次想扔而觉得可惜了的等等都处理掉,为现在的衣服腾出空间。然后分职场、休闲、睡衣三类叠放或挂好。书里举例说的厨房分类法,我没有认真学。我觉得,这个分类越少越好,不然就是负担。而且也要适合自己。到孩子的玩具箱。给适应孩子发育阶段的玩具腾出空间。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渐渐地,家里有了清新之气。越发觉得,房间亦如一个人,要有新陈代谢,要有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良性新循环,最终有一个正能量磁场。连续一星期,我都在忙不停。但是内心,从未有过的安宁。这大概就是书里说的两个字动禅吧。非常喜欢书里的这两个字:动禅。我们总认为禅就是静坐,清修。可没想到禅还可以跟动结合得如此美好。在动的过程中,亦可以安静地参禅。外在的动正带来内在的静。外在的动也正衬托出内在的静。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这样的禅得常常参一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