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培养能力探究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一、创境引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有趣的“引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很认真、做得很高兴。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趣的导入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小数点的移动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够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在了解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后,在教学中出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的引导下观察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化,学生们因为喜欢孙悟空,对于金箍棒长短的变化尤为关注,并在兴趣中观察到金箍棒中“小数点”的移动现象:0.009米=9毫米①0.09米=90毫米②0.9米=900毫米③9米=9000毫米④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①式与②,③,④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从下往上④式与③,②,①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这一环节将本来枯燥,难懂的数学概念,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金箍棒逐渐变大的过程,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二、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感知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趣”探究巧妙的将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手势表演带动学生学习理解,一会让学生扮演两只脚的鸡,一会让学生扮演四只脚的兔,学生听着新奇学起来有兴趣,而且每个学生都学的其乐融融,“趣”味十足。将知识点的凑数法、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画图法、列式法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从简单的例题入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有意识地指名上台板演,引出凑数法、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画图法、列式法。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提出的假设法中进行知识的探究,“假设全是兔”就说成“鸡再长脚”,“假设全是鸡”就说成“兔子立正法”,形象又诙谐的比喻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探究。三、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并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首先在本节课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每个小组提供4根小棒:3厘米、4厘米、8厘米、5厘米,让学生从4根小棒中任意取3根,试着摆三角形。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四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合,在出现的四种情况中,有两种情况摆不成三角形,有两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这样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够摆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经历摆的过程直观的发现,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前两种情况中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中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更深一层认识。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四、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教学四年级《租船问题》中,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们在生活能预料到的。所以先让学生小组思考、讨论解决的策略。学生根据信息,知道了一共32人,小船每次24元,限乘4人,大船每次30人,限乘4人,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学生借助之前已有的经验,都会认为用大船比较划算。这时,适时的提出质疑会给学生更多是知识挑战:为什么说都用大船划算?而不都用小船呢?这样,引发学生比较两种船坐满人之后,每种船人均应负担钱数:大船30÷6=5(元),小船24÷4=6(元),所以用大船比较便宜。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都租大船,32÷6=5(辆)……2(人),剩下的两人再租一条小船,所以共付5×30+24=174(元)。第二种是租四条大船,把剩下的八个人租成两条小船,这样能保证每条船上都没有一个空位,共付4×30+2×24=168(元)。两种方案出示之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第二种方案最省钱。一部分学生得出结论:租大船、大船比较便宜。接着,教师的提高质疑给学生的创新思路带来新的挑战,出示这样一道题: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每艘小船20元,可以做4人,每艘小船35元,可以做6人。问:怎样租船最划算?让学生计算比较得出:大船35÷6=5(元)……5(元),小船20÷4=5(元),所以用小船比较便宜。由此得出结论:在租船、租车时,并不是所有的大船都便宜,而要先算出每种船的坐满人后,平均每人应付的价钱,再确定用哪一种船。接着回顾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步骤一:根据船的租金及限承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更便宜。步骤二:再假设所有人都乘坐租金便宜的船。如果正好坐满,无空座,那么这种租法最省钱;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要做到尽量让船坐满。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这样做,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新的社会时代,呼唤着创新的人才!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