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姓名:xxx学号:000000000000专业: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授课老师:xxx2015年6月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xxx(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330063)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针对基本路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建议。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资源节约;基本路径;生态修复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引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些学者对生态文明概念[1-4]、特征[5-6]和地位[7-8]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句话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但生态文明如何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转化为行动,亟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进行深度阐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新标志,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缓解和改善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合力共建。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思想支持,注重发展绿色生产力——持续动力,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科学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精神支撑等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本文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进行解读,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径,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2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2.1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也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国人民意志,逐步形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并从新的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一项催人奋进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梦”,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这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石油、天然气、淡水、耕地、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28%、43%、17%左右。但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费量已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以上。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水耗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10年我国资源产出率初步核算约3770元/吨,仅是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韩国的1/2。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本来就很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由于国内无法满足需求,我国能源资源的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达56.7%、56.4%,天然气、煤炭进口量分别达到300亿立方米和1.8亿吨,能源资源供给风险明显增加。高消耗带来高排放,造成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2010年底,7大水系国控监测断面中劣5类水质比例为16.4%,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劣5类占38.5%,重点区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4倍,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比美国高30%—50%,全国近80%以上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石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二,这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类自身各种需求的满足是分不开的。生态需求是现代人类基本的需求,也是高层次的需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群众普遍越过温饱阶段,大多数人过上了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健康和品质,不但希望安居乐业,也希望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要求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健康的食品,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发了多起群体事件,环境问题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多天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再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第三,这是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承担负责任发展中大国义务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国际潮流。一方面,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国际博弈日趋激烈。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目前排放总量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排放量也已超过世界人均4.4吨的水平,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要求我国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和节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3-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新领域,也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主要依靠巨大的资源环境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投入赚取微薄利润。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态势和发展潮流,我们必须加快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顺应新的国际潮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的势头,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不论是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都必须确立新的主流价值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2.2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目前资源、环境、生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已发生五个方面的重大变化。2.2.1时间上由短期制约向长期制约转变资源约束已经从以技术和经济限制为特征的流量约束转变为以资源存量接近耗竭为特征的存量约束[10]。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基础的下降,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图1),矿产资源的开采寿命急剧下降,预示着未来资源短缺的常态化。2015105020012003200520072009年份图12000年-2010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Fig.1Dependenceonforeignenergyfrom2000to2010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2.2空间上由局部制约向全局制约转变20世纪,资源短缺发生在局部地区,主要由自身的资源消耗急剧增加,资源短缺已经从资源禀赋差的地区扩展到资源禀赋好的区域,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扩展到了西部欠发达的内陆省区。2009年,全国可获得数据的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天然气短缺。过去10年,我国约有6-7个省份的用水处于水资源的最低生存标准之下。土地资源约束不仅仅反映在耕地对于粮食安全的限制,已经扩展到建设用地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对于城市发百分比(%)南昌航空大学课程论文1)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消费、生产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12月.展的约束,而水资源约束则从单纯的水量约束向功能性约束、生态性约束、制度性约束扩展等。2.2.3种类上由少数制约向多数制约转变20世纪,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是个别资源,且约束的程度较轻。以矿产为例,据推测,2020年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将更不乐观,现有己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将有26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其的需求,且大多数为优质、大宗支柱性矿产,5种矿产面临绝对短缺,仅9种矿产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11]。2.2.4强度上由弹性制约向刚性制约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每年对地球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其更新再生能力,与全球大部分国家类似,我国自此一直处于生态赤字之中。2008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1gha,是人均生物承载力(0.87gha)的将近2.5倍,由于人口数量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是全球各国中最大的1)。2.2.5表征上由隐形制约向显性制约转变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与日益减少的人均资源量的矛盾和更多的自然灾害是最直接的证据。当区域发展必须依靠资源调动,尤其是水资源调动时,资源约束已经从隐形向显性转变。2008年以后,我国自然灾害强度急剧增大,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752.4亿元,2009年-2011年的损失虽有下降,但损失比之前仍增长较多,而2001年-2007年的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基本都在1000-2000亿元左右。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应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3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3.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