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会计研究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在国际标准A4型(297mm×210mm)打印纸或复印纸上,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3.开题报告的字数须1000字左右。开题报告中,学生查阅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选题的理由或意义: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恶劣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乱排导致的温室效应加重。比如:雾霾现象,冰川融化导致水平面增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节能减排义务日益突出,全球生态恶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各国为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不断努力,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担着保护环境的使命与责任,并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减排目标定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为了达到减排目标,在国内开展碳交易也是形势所趋。推行企业碳会计核算,构建碳会计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社会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已势在必行。但是无论是区域范围内的碳交易还是企业的碳披露项目均需要基础的核算数据做支撑。然而我国没有建立碳会计核算体系,针对企业碳排放的计量与核算未纳入企业核算范围之内,企业开展碳交易和碳披露均缺乏规范指导和翔实数据的支撑。企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和参与本国和国际碳交易重要主体之一,通过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可系统科学地计量其碳排放量,为企业标识碳标签和参与碳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另外,碳交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更离不开会计对其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反映与监督。基于以上所述碳会计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构建碳财务会计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从理论角度帮助企业尽快构建碳会计体系,并指导其碳会计实务工作,为企业在低碳时代的发展提供基础,避免成为“绿色贸易壁垒”下的牺牲品。该论题立足于此,旨在将低碳业务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构建碳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为企业碳核算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操作指南。2.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研究企业碳财务会计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企业碳财务会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企业样本,获取和处理相关财务数据,进一步通过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实证研究,检验企业购买(出售)碳排放权的数量、采用的碳计量标准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建立碳会计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并加以说明。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来总结企业碳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梳理分析国内外企业碳会计体系的相关理论,确定碳会计的定义,目标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对碳会计体系构建及其有效性检验理论基础的阐述以及构建企业碳会计体系的环境分析。从碳会计定义、目标、基本假设和信息质量要求入手,提出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重点阐述碳会计的账务处理和碳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构建完整的企业碳财务会计体系。实证研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样本企业的数据实际测度碳会计确认、计量以及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检验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的有效性。本文写作提纲如下3.国内外研究现状:碳会计核算研究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指出,有必要在国际上创建一个会计可持续发展框架,在财务报告中反应气候变化对企业组织经营的影响,从而碳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可以进行交易,资产可由碳排放权转化而来。JanBebbington和CarlosLarrinaga-gonzalez等(2008)指出,碳会计的财务核算方面当前主要有总额法和净额法。总额法方面,全部的排放权都应该进行确认计量,购买所得的碳排放权应按购买取得的成本(如果公允价值大于购入成本时,取公允价值)确认为资产,对于以无偿方式获得的排放权应该以当时取得时的市价确认为资产,可划分为捐赠资产。净额法方面,对资产负债表有影响的只是外购来的碳排放权,因此在确认时只需处理外购来的碳排放权,按照购买取得的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而对于无偿分配得到的排放权则初始确认为零值[1]。DavidGlodstein,KennethA.WinkeimanandJamesM.Fornaro(2009)的观点认为,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碳排放权会计核算领域主要采用的是基于存货及历史成本的方法,然而,因为目前大部分碳排放权都是从美国环保署免费取得,并且是零基成本,因此,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指南下的会计实践可能会使涉及碳排放的美国公司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收入发生错位。[2]MarcelBraun等学者(2009)观点认为,碳排放权如果是企业从政府免费无偿获得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按照当时取得的市场价格),即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递延收益;在后续计量时,要对碳排放权摊销处理,以企业的实际排放量为基础,借记费用,贷记无形资产,摊销递延收益时,按比例,实际排放量比上总排放量,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补贴收入;出售时确认负债,实际现金收入减去碳排放权摊销余额,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贷记无形资产,差额记其他应付款;等到年末,调整因碳排放权而形成的负债的账面价值,按照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调整即可。[3]国内学者针对碳会计核算进行研究,提出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特别对参与清洁发展项目的企业来说,清洁发展机制使得碳排放权有了市场,从而具有价值,碳排放权是符合资产定义的。但对于碳排放权的确认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张鹏(2010)基于CDM项目的特征,认为企业参与CDM项目持有核证减排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而这正是存货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将核证减排量确认为存货,按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为合同价格[4].彭敏(2010)认为碳排放权是由权威部门发放的权证,可单独出售或者转让,即具有可辨认性,且由于CDM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风险,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碳排放权区别于货币性资产,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肖序、郑玲(2011)在认识到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提出由于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并不活跃,企业往往将排污量降低到分配或者已购买的排污配额之下,使得排污权具有了类似于经营许可证之类的无形资产的特征,鉴于我国市场的成熟度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5]。朱敏、李晓红(2010)认为碳排放权具有自由的交易市场和定价机制,因此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企业参与CDM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CERs以获取利益,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6]徐峰林、李晨晨(2011)同样认为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他们认为碳排放权类似于债权凭证,流动性较强,并且可将其用于期货交易以套期保值,使得碳排放权具有一系列金融资产的特征。[7]刘金芹(2010)对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认为:碳排放权属于嵌入衍生工具,其本身与普通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同,碳排放权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在获取时或报告期末的不同时点分别核算,而具体核算时可参照碳交易所的价格指数确定其价值。[8](2)碳信息披露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间,各类自愿披露项目和国家强制披露项目依次开启,并推动了企业披露其碳排放行为的巨轮。2002年起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联合行动,代表这些投资者向全球大型企业调查碳信息披露情况,以便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CDP希望企业按照温室气体议定书(GHGprotocol)的标准披露信息。AnsKolk,DavidLevy,JonatanPinkse(2008)认为碳信息的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企业披露碳信息所采用方法学的多样性使得这种信息披露达不到信息质量具有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统一碳信息披露方法急待解决。Schaltegger和Csutora(2012)强调了信息可比较的重要性,因此他们认为仅仅提供一些绝对量的信息远远不够,还需要提供相对量信息,如每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每欧元销售额包含的碳排放量等,这些信息将有利企业与前期数据进行比较。[9]国内学者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信息披露的模式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万红波等(2010);刘萍(2010);李景宁(2011);王春颖等(2012)[10]赞同采用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即不仅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设碳会计科目,列示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低碳经济活动,而且对于其他有关低碳要素的非货币信息也要在表外予以披露。除此之外,王爱国、武锐、王一川(2011)[11]提出叙述性描述模式、现行会计报告的改良模式、碳会计报告的专题模式及碳会计报告的理想模式四种碳报告模式以供企业选择使用。郭海芳(2011)[12]提出了双轨模式,即上市公司以低碳会计信息独立报告的模式进行强制披露,非上市公司以补充报告模式进行自愿披露。吕华璐(2013)[13]认为应根据企业性质和规模的不同进行区分,采用不同的报告方式。万彩云(2014)[14]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给出了创新性建议:将单独的低碳会计报表和低碳评估报告相结合进行披露。4.论文(设计)的研究计划或撰写方案:5.参考文献:[1]JanBebbington,CarlosLarrinaga-gonzalez.CarbonTrading:AccountingandReportingIssues.EuropeanAccountingReview,2008,17(4):697-717[2]DavidGlodstein,KennethA.Winkelman,JamesM.Fornaro.AccountingforEmissions:Emergingissuesandtheneedforglobalaccountingstandards[J].JournalofAccountancy,2009(5):453-512[3]MarcelBraun.TheevolutionofemissionstradingintheEuropeanUnion-Theroleofpolicynetworks,knowledgeandpolicyentrepreneur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9(34):469-487[4]张鹏.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1):39-41.[5]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48-49.[6]朱敏,李晓红.论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2010(4):79-80.[7]徐峰林,李晨晨.试论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及计量[J].商业会计,2011(19):16-17.[8]刘金芹.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0(10):24-25[9]StefanSchaltegger,MariaCsutora.Carbonaccountingforsustainabilityandmanagement.Statusquoandchallenges[J].JournalofCleanProduction,2012,36:1-16.[10]聂颖,蒋卫东.我国碳会计研究综述及启示[J].新会计,2014(11)[11]王爱国,武锐,王一川.碳会计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10).[12]郭海芳.企业低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