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色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1.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1.为什么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结合我们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产生的,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执行人民的意志,向人民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能够以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它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有效路径?2.请谈谈你对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看法。3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指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觉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撑和改善良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便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二是关于保障如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4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在原则的总和,具有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二是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照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我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自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到规则和原则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五是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2.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第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活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要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始终围绕“五位一体”这个总体布局,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5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奋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第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正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诠释。第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具体而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又要推动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建设经济强国,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1、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学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不得不忍受环境污染,只有当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有效地去治理。结论是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这一学说得到一部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