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在价值在于“被需要”中国人对于“名分”十分看重,在思考国家与社会这类问题时往往喜欢制造出层出不穷的“主义”来,每个“主义”也会聚集一些人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名分”。公知们可以堂堂煌煌把“名分”耍弄得眼花缭乱,但往往都是自我矛盾的偷换概念游戏。如今最流行的就是“中国主义”;西方的民主制度早就摆在那儿,这些人就非得弄出来个“中国式民主”;西方哲学思维逻辑摆在那儿,这些人非要搞出个所谓“中国特色逻辑”来,这么一来大家最后都忘记了原先要学习讨论的主题,一股脑地陷入了各类“中国特色”中。显然,这是一种虚荣心态表露,也是国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自卑感流露。其实,谈到治国之道,“东西方区别”是个伪问题,而根本的是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作为一个政府,你的任务不是向人民解释你的主义特色,而是解释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否则只会本末倒置。一个政府的存在意义不是“管理社会”而是“让社会受益于管理”,“被需要”才是一个明智政治体系的最终目标,不被需要就应当被淘汰,因为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中国儒家理念从来都是“治人”与“治于人”,却没有“被需要”这个概念。这里我要阐明什么是“被需要”理念,这要从个人经验谈起。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人被查出有晚期癌症,医生的诊断是活不了一年了,就在老人万念俱灰的准备后事时,老人的儿子和媳妇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留下一个3岁的小孙子,无人照看!如果老人再去世,小孩子可能就要成为孤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忽然爆发出强烈的意志,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小孙子,开始努力的做一些家务和陪伴小孩,奇迹发生了,老人居然活了好些年,直到小孩长到比较大,而且癌症还自癒了!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作家的自述(具体名字我暂时想不起来了)。这位作家小时候很顽皮,父母工作忙,带他的时间也很少,所以和父母也比较疏远。在他9岁那年,他妈妈生了一个妹妹,生下妹妹不久以后,妈妈就由于工作原因去外地了,这样带小孩的巨大工作就由爸爸承担了,爸爸实在是承受不了太多的家务,就要求小哥哥帮忙照看妹妹,小哥哥当然不愿意,他每天想的就是怎么出去玩,爸爸就采取了强硬的措施,连打带骂的强迫他照看妹妹,并要求他洗所有妹妹的尿布!小哥哥反抗不成,最后只好屈服了,但没想到的是,照顾了妹妹一段时间后,小哥哥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他开始感觉自己很重要,妹妹看到他就笑,手舞足蹈的,爸爸也很感激他,他从照顾妹妹这件事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以至于后来他一放学就急急忙忙的回家,去做家务。经过一年多后,小哥哥变得性格开朗了很多,和父母的感情也亲近了很多,变得很自信并有责任感。这位作家在文章里说,他非常感激那几年照顾妹妹的经历,那段经历给予他精神上极大的满足,长大以后,他对妹妹的亲情一直很深,同时也造就了他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上面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这么一个现象,被人需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也许超出我们的想象。被人需要带来的情感的满足是人生意义感的核心,对此想必很多人都会有共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还有其它的意义感的来源吗?人生如何更幸福,更健康呢?本文就尝试着对此做一个解读:人如何获得幸福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感受到意义,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对人生最悲哀的评价莫过于“白活一场”,所谓“白活一场”也就是人生没价值、没意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挣扎在温饱、甚至生存的边缘,所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活下去”的恐惧取代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甚至将“活下去”当做了生命的意义本身!在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观念里,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永远是最高的价值,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经历过饿死人的年代,生存的终极价值在他们的观念里根深蒂固!或者说,活不下去的强烈恐惧已经使他们无力思考人生意义!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见识的增加、“马上会饿死”的恐惧的消退,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开始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如果“吃饭和活下去”并不是人生的意义,那么,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前面的两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被需要”!被需要就意味着价值,有价值就意味着有意义,这个三个词很多时候是等价的:被需要=有价值=有意义。这个道理和我日常生活的经验是一致的:价值是由需求提供的!我们生产出任何产品、提供任何的服务,都要有需求才能产生价值,在沙漠里,也许一瓶水可以卖到天价。“需要”产生意义,无限的“需要”产生无限的意义!做过母亲的女性,一般更坚强、心理更健康,因为襁褓中嗷嗷待脯的婴儿给她们提供了最强烈的“被需要”感,也提供了最伟大的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只能由人(或者上帝)产生!一块石头无法产生“需求”,一台Iphone也无法产生需求。只有人才能产生有价值的“需求”,人不但对物品和他人有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自我内心的需求,人最大的价值是倾听内心的“需求”,从而成长为他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成长为他自己,任何企图将人定义为“工具”的价值观都是病态的。另外,我们再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整个人类的意义感如何而来呢?在茫茫宇宙之中,我们被谁需要呢?猴子需要人类?蚂蚁需要人类吗?太阳需要人类吗?都不需要,甚至科学研究还发现,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会更健康,动物世界会更和睦!这样的认识让人很痛苦,难道人类是多余的吗?是不被需要的吗?答案是一致的,人类的需要来自于他自身!人类的价值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来自于那种真实和炙热的爱。每个人类个体内心深处的自由意志、那种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创作的欲望,就是人类的意义所在!人类,被我们自身的情感,被我们的独立意识,强烈的需要!人类对自我的无限热爱,使得我们产生了宗教意识!所谓宗教,就是确认人类这种强烈的“自我需要”、“自我关爱”的情感,并将其对象化。如果说上帝是人类观念构建的,那么,这就是由这种“自我需要”的情感塑造的!宗教最大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被需要”的意义!人类被宗教所需要,所以人类也就具有价值!比如基督教的上帝就需要人,需要人类遵守圣经的约定,需要人类被他所爱;因为被“上帝的爱”所需要、被“履行与上帝的契约”而需要,人类也就获得了终极的意义!也许,这个世界都会不再需要你,但是上帝永远都不会抛弃你,这就是宗教给你提供的终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也提供类似的价值,中国文化崇拜“天”,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天”,而人是天意塑造的,比如“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命关天”,所以人也就获得了“被天需要”的终极价值!“天”,一直是中国人最后的庇护所,也是唯一对无限皇权形成制约的精神力量!如果一切信仰都被打倒,人类如何获得价值?冰冷机械运作的物质世界需要我们吗?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需要我们吗?忙忙碌碌的微生物菌群需要我们吗?NO!在物质世界里,人类没有任何价值!相反,物质世界对人类的生存却极具价值,人类时时刻刻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假如物质世界也有意识的话,它倒是能从人类身上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而人类却无法从物质世界获得任何一点“被需要”的价值感!唯物主义思想就建立了一种对物质世界的崇拜,对物质世界赋予终极意义,这个后果非常可怕,因为这意味着将人类置于了“无意义”的地位,人类的生存遭受巨大威胁!唯物主义不仅仅在逻辑和哲学上无法成立,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情感无法接受,我们也痛苦的看到,唯物主义确实引发了很多人道主义的灾难!所以,人类要获得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寻找人类之外的“被需要”对象,比如神、比如天、比如佛,这就是宗教的意义,也是宗教不可取代的原因!只有宗教才能为人类提供终极意义(也可以说是终极价值),它是人类最后的庇护所。如果上帝被认为不存在,或者认为上帝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人类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后,人类的地位岌岌可危,随之而来两次世界大战、种族大屠杀、阶级斗争。。。等等悲剧频繁上演,“不被需要”的人类不断的被各种“伟大的目标”迅猛的杀戮,几乎濒临灭绝的境地!(作者:李一无所知,小兵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