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1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谢努努(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3班,吉林长春)摘要:近几年来,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关注和喜爱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人员的重视。这一方面当然是严歌苓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几年来由越来越多的严歌苓小说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越来越多的严歌苓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大大加深了严歌苓及其作品的知名度。对其小说的研究也呈越发繁荣的趋势,对其小说的研究也历来分为其出国前小说研究和赴美后的小说研究。然而当下对其小说研究的研究又更多了影视文学层面的意义,因此很值得研究与开掘。关键词: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影视改编作品一、对严歌苓国内时期小说研究从小说处女作《葱》到《腊姐》《血缘》《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芝麻官与芝麻事》再到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的发表,虽然严歌苓的创作越来越多的为各界所知晓,但二三十出头的女孩的稚嫩很明显的反应在了严歌苓的小说中。正如梁晓声曾评论到的那样“这几部小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但它们总让我想起《心弦》(《心弦》1980年严歌苓处女电影剧本)时候的歌苓【1】”。因此这一时期的严歌苓小说也很少有人论述。直到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磁性的草地》等作品的发表严歌苓的小说才被部分论及。例如王卉在《从个人的体验出发指向时代的荒诞和人性的压抑》【2】有过对严歌苓《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军事题材小说的研究,指出了其军事题材小说的独特性和其文化意义。《雌性的草地》是严歌苓国内期间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品质最高为文艺界研究最多的作品之一。严歌苓本人也特别珍视这部作品。这是一部“延伸了‘性’”【3】的大胆的作品,表现了对准则、禁锢的反逆精神。在作品叙事方面、结构方面小说也做了大胆的创新,例如正叙、插叙等叙述手段的交叉应用,电影技法“蒙太奇”等的穿插等。在这些方面,王列耀的研究文章《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4】、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5】等文中都有独到、精妙的论述。李道天在《“雄性”还是“雌性”?“两性”的与时代的文化关系——看严歌苓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解读人性的“错位”》【6】一文中指出“女性自然意识和社会属性之间的时代文化关联”的问题,并以物、色的丰富想象另类解读了严歌苓的这篇小说。二、对严歌苓国外时期小说的研究随着1989年严歌苓的赴美深造和她对新的思想文化、价值意识的反思和深思,这一时期严歌苓的小说有了另一层质的飞跃,其创作实践也呈现出爆发的态势。此后十多年间严歌苓先后发表了《一个女人的史诗》、《穗子物语》、《天浴》、《扶桑》、《人寰》、《少女小渔》、《女房东》、《无非男女》、《第九个寡妇》、《白蛇》、《小姨多鹤》等一系列或反映移民、侨胞在国外生活状况或反映世道人情冷暖、小人物喜悲哀愁的作品,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涵上都有了建设性的意义。小说的戏剧冲突、故事性等方面都令评论称赞,有人甚至认为严歌苓是最有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一时期的多部作品也成为严歌苓小说的代表作。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2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评论界也一直围绕着长篇《扶桑》、《第九个寡妇》,短中篇《金陵十三钗》《少女小渔》《白蛇》《橙血》等展开。例如《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就讨论了扶桑和王葡萄着两个社会底层女子身上的女儿性、母性的如何转化为“神性”【7】,以及她们如何完成从神女到女神的蜕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母性意识【8】。此外李士芬的《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一文中作者关注了严歌苓不是很为流行的一篇小说《倒淌河》在写作技巧、叙事视角等结构性方面的创新。无论是从《少女小渔》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强烈的人文情怀、《橙血》现在出的浓浓民族情怀还是《金陵十三钗》的世界主义思想的吐露,可以说严歌苓小说一直有着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交叉下对人性、人性丑恶及光辉的追求。评论界对此也有相当的关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邢楠就在其博士论文《严歌苓小说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做了详实、深刻的总结。她认为“人性关注是支撑严歌苓作品包括‘跨文化视域’、生存问题等一系列主题的基柱。”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严歌苓小说中关于“中国‘根’文化对其小说创作影响”,如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9】、周水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就另辟蹊径的将严歌苓的小说与国内一些有乡土意味的小说如《第九个寡妇》之于《故乡天下黄花》,《除夕·甲鱼》之于高满堂《家有九凤》等。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仅限于少数学者的探讨,还未形成规模。最后,由于严歌苓小说最近几年的成功,又出现了对严歌苓早期在国内时期创作的小说进行重新评定和研究的倾向。如,李成福的《以一个女兵的悄悄话、天浴为例,解读严歌苓边区军事题材小说和其艺术特色》【10】等。三、严歌苓小说的影视改编风潮从台湾电影界改编《少女小渔》到最近几年《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铁梨花》等相继翻拍,电影《梅兰芳》的成功热映,再到近来关于张艺谋对《金陵十三钗》的拍摄,影视界显然已形成一股严歌苓小说的改编风潮,究其原因,我认为同样是梁晓声的点评:“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极为妥帖,的确严歌苓的小说长于故事本身的叙述,小说故事性、戏剧性极强,同时又兼顾着内心世界开掘的任务,因此其小说很适宜影视翻演的需要、也很能迎合观众的需求。正如严歌苓本人若说的那样“我的小说无意间就照顾到了商业的需求。”目前,学术界对严歌苓的影视改编文学作品还没有统计数据和相关的研究报告。据《中国电影报》2009年第9期的粗略估算,目前严歌苓的中、长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已有十三余部之多。四、结语同时运用中英文创作的严歌苓及其小说对文学评论界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严歌苓前期国内的作品也在其后期多部成名作的影响推动下开始有人对其进行重新的估定和解读,也不再停留在一个片面和简单的认识之上。对于其后期出国后的作品研究较多,大多数也很有深度,但视角较为单一。随着近几年来严歌苓作品影视翻拍的成风和成规模,她的小说研究也拓展到影视文艺学的范围和文学比较的范畴内了。因此,对严歌苓小说研究很具现实性意义。参考文献:【1】《梁晓声谈近年小说创作》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张经浩,陈可培《名家名论名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3【3】《雌性的草地自序》严歌苓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4】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名作赏析2004年【5】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华文文学2005年【6】《四川师范大学师学报》2006年第一期李道天《“雄性”还是“雌性”?“两性”的与时代的文化关系——看严歌苓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解读人性的“错位”》【7】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2009年6月【8】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三期丁婕《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9】《域内外作家风格比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10】《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