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人群增多产生的负面效应效应一:自信心逐渐下降由于长期的单身,可能会让单身者在自我认知层面上出现不自信和自我否定的情况。有的人甚至连日常的生活打理都懒得进行了。就这样随着时间的前行,那一些被掩埋起来的无厘头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家庭的承受力也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效应二:人际交际力下降因为长期的单身生活,使得被动单身者因为自卑而封闭自己,不愿与人相处和进行交往,但是这样持久下去,就会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牵连、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因此,只要能够找到合适伴侣,那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进一步的减少。效应三:心态失衡大部分单身者的压力多来自于外界,这些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的去专注自己的所需所求。因此,这样的压力无从排解,即使工作、事业很成功,都无法达到让父母或自己最亲近的人减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会给他们造成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效应四:丧失责任感当被动单身者的内心需求在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走向另一个发泄极端,他们会经常呼朋引伴,饮酒作乐、旅行等,但是他们的内心一点都不快乐。另外,现在的单身族因为早已脱离以父母为主体的家庭,又长时间的未能进入与伴侣组成的新家庭,因此很容易出现丧失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相对社会责任的情况。据中新社电,在北京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城市的单身人群约有75%情绪不佳。焦虑、心理负担过大、性压抑等已成为威胁单身人士健康的潜在杀手。这份名为《2010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的报告以30岁以上未婚男性和27岁以上未婚女性为对象,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十城市采集了有效问卷16000多份。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城市的单身人群约有75%情绪不佳,其中22%感到孤独寂寞,30%有焦虑、疲倦、压抑和挫折感。健康专家建议,单身人士应积极应对压力,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敌对的情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严重者可能会表现出病态的人格特点,如: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表现得敏感多疑。孩子的孤独感: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心灵深入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厌恶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使他们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痛苦,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他们会害怕与人交往,表现为沉默寡言,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角色行为的误导:儿童周围的榜样及对成人的摹仿对儿童性格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的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为,如:对人的体贴入微,多愁善感。那么,在这些男孩的生活里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父亲的榜样,那么他们的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离婚率上升致单亲家庭增多社会要引起重视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3年为133.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离婚人数增加趋势迅速。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社会转型冲击离婚率连续9年增长。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作如下点评。曹景行:从这9年的数字当中不难发现,去年的离婚登记数字已经是2001年的3倍多,增长比例相当快。这表明社会转型当中家庭关系趋于松散,也表明了男女之间的价值观的变化。但是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离婚率的增加,必然带来单亲家庭的增加,尤其是现在离婚的夫妻年龄越来越小,也表明他们的孩子可能从小就会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考虑的社会稳定不只是考虑夫妇离婚时候的财产分配,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和心理方面所需要的注意和帮助。离异会对你的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闭:单亲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我心理封闭,自卑、抑郁、孤独、冷漠。对自己产生脱离实际的偏低评价,往往伴随着害羞、内疚、胆怯的心理。受挫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封闭自我。别人的嘲讽、歧视使他们常常心灰意冷,失去热情。在人际关系上表现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谅解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失衡:①.主观偏激,暗恨埋怨。不安、忧伤、失望的情绪体验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一方面自怨自艾,顾影自怜;一方面遇事容易由责己变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②.无端起疑,曲解人意。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容易在主观上先假定他人对自己不满、歧视或具有恶意,然后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的猜疑,产生成见。③.自尊心强,情绪不稳。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衡,他们内心十分渴望受到重视,却又不易被他人理解和接纳,当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受挫时,情绪波动就很大,易产生抵触情绪,言行容易走极端。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敌对的情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严重者可能会表现出病态的人格特点,如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表现得敏感多疑。孩子的孤独感: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厌恶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使他们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痛苦,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他们会害怕与人交往,表现为沉默寡言,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角色行为的误导:儿童周围的榜样及对成人的摹仿对儿童性格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的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为,如:对人的体贴入微,多愁善感。那么,在这些男孩的生活里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父亲的榜样,那么他们的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孩子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或者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周围人对这些儿童的过分关注、同情和溺爱,又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们处于行为无约束,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