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胃空速率:胃内容物由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速率。与胃内容物的体积成正比,-dV/dt=KemV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生物利用度: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负荷剂量:是为了迅速或立即达到稳态浓度而首次使用的增大剂量。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能力。治疗药物监测: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药物治疗指数:药物的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的比值。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答: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是一个假想的容积,它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可以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与组织中大分子的结合程度,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2.药物代谢可在哪些器官进行?哪里为主要器官?药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药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酶?答:药物代谢可在肝脏、肠胃道、血浆、肾、皮肤、鼻粘膜、脑和其他组织进行。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器官。药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细胞液、溶酶体以及核膜和胞浆膜中。药酶中最重要的酶是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3.为什说小肠是药物主要的吸收部位?答:小肠是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全长约2~3米,十二指肠与胃相连,胆管和胰腺管开口于此,排除胆汁和胰液,帮助消化和中和部分胃酸使消化液PH升高。小肠黏膜面上分布有许多环状褶壁,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顶端细胞膜的突起成为微绒毛,每一柱状上皮细胞含有很多的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圆筒面积增加约600倍,因此,小肠黏膜拥有药物接触的广大面积。小肠黏膜固有层疏松结蹄组织中的淋巴小结的集合体—派伊尔结与微粒吸收密切相关。4.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但多巴胺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设计三种提高多巴胺生物利用度的方案。答:一:应用其前体药物左旋多巴转运至脑内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左旋多巴的肠溶性泡腾片能在十二指肠迅速释放,能提高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二: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采用的脱羧酶抑制剂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同时它们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不会影响脑内脱羧酶的活性。结果是既能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地转换成多巴胺,发挥药理作用。三:使用MAO-B抑制药:选择性和不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MAO-B,降低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降解,使多巴胺浓度增加。5、某一药物其难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又那些,拟采用那些方法改善。答: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循环系统因素和疾病因素。物理化学因素:解离度与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中的稳定性。剂型因素:固体制剂额崩解与溶出、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改善方法: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6、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转运,都不消耗能量。不同点: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无特殊选择性,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促进扩散需要载体,与细胞代谢有关,受到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7、试叙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答: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改进溶出速率与提高生物利用度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临床意义——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8、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答:1、给药途径和首过效应的影响:与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有关,其中首过效应是导致药物体内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2、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剂量与饱和现象有关,剂型对口服后要在胃肠道中代谢的药物影响大。3、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体内的酶及药物受体具有立体选择性,导致不同异构体显示明显的代谢差异。4、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重复给药和合并用药后,药物对代谢酶的抑制和促进作用。5、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等。9、简述药物的肾排泄的机理。答: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个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较大的微孔,通透性较高,药物可以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竞争抑制现象。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液体99%被重吸收,大多数药物从肾小管远曲小管重吸收,主动、被动两种方式。10、药物转运机制。答:一、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方式。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转运物质一定脂溶性,分子型。膜孔转运:微孔水性孔道,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的现象。二、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特点:顺浓度梯度、载体。不消耗能量等。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特点:逆浓度梯度、载体、耗能、饱和现象、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竞争性抑制、结构和吸收部位的特异性。三:膜动转运:细胞膜通过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入胞)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出胞)的过程。胞饮作用:摄取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吞噬作用: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物。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