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9/11/26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9/11/262科举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科举之前,历代人才选拔主要看血缘出身,科举出现后才实现了普通人都有机会靠学问做官的可能性。当西方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我国发明了考试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当时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主要标志之一。2019/11/263•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2019/11/264隋朝:科举的创立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1、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人才充实政府各级行政机构;2、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3、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益衰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4、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官手中选士大权的需要。2019/11/265•隋开皇7年即587年,隋文帝又令“诸州岁贡3人,工商不得入仕”;隋炀帝大业3年即公元607年诏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产生,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科举时代。•隋代的开科取士,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朝廷;考试录取,录取标准专凭试卷,重才专资,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层层推荐。考试成为成为古代选手制度的分界线。•“进士”一词见于《礼记.王制》,本意为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关于国家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以试策取士)•从此,读书,应考,做官紧密结合。2019/11/266唐朝:科举的发展唐代国运较长,政局相对稳定,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王朝一方面要求地方荐举德才兼备之人,一方面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高祖时恢复科举考试(621年)太宗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学校和科举并重。一方面,重振儒术,重视教育,扩建学校,兴建校舍,培养后备官员;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开科取士;高宗时制度日趋健全,取士名额扩大,加试贡生《老子》;2019/11/267•武则天统治时不重视学校重科举。对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2、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武举的先例;•3、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2019/11/268•玄宗时注重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贡试加试《老子》,长安和地方设,崇玄学;增设道举选拔精通道家著作的人才,753年天宝2年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此时,科举考试已发展成为了一种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了。2019/11/269(一)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来源有两个:一是由官学(六学二馆)选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生徒”;二是由州县选拔考试及第后即解试并随进贡物品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乡贡”(统称举人)。生徒和乡贡是每年都举行的“常科”。另有一种是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称“制举”。(有前科的,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除外)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预试和省试。考试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春闱)——吏部考试(选试)。2019/11/2610•报考办法:每年冬季报名(户部审查资格如履历姓名和具保结),来年春季礼部考试(省试);合格后参加吏部复试。•吏部复试内容:“书,判,身,言”•“书”:书法,试其“楷法遒劲”;•“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2019/11/2611(二)考试科目及内容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常科即常设科目六,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科也称特科,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1)秀才科:考方略策(计谋策略)5道题,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才,隋先后录取秀才不足10人,唐代秀才每次录取仅1,2人,按四等授予官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级别最高,录取最难。唐初举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2019/11/2612•(2)明经科: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方式分帖经,墨义,时务策与口试等,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注释就能通过,因而录取人数较多,每年约一百人左右,录取分四等,分别授予8品下-9品下官职。•(3)进士科:唐初仅考时务策5道,后增加考试贴经和杂文,唐中叶后增考诗赋代杂文,并重视考核诗词歌赋,帖经不合格者诗赋好也能录取。进士录取分两等,甲等授9品以上官职,乙等九品以下,因为进士及第往往受到重用,校书郎,秘书郎,翰林院官员,学士,大学士等,乃至宰相,因为录取率是百分一、二,录取率低,受重用,所以,在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这也是唐诗繁荣发展的一大动力。“50少秀才,30老明经”2019/11/2613•(4)明法科:法律科,考律、令,即朝廷律法和国家组织制度,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考生主要是来自律学的学生和州县的乡贡,录取人数少。•(5)明字科:明书科。先试帖经,然后口试,笔试,考生主要来自书学,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训诂知识,也称明书科,反映唐代重视书法的传统。•(6)明算科:算术科,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考生来自算学,及第后从9品下。2019/11/2614(三)考试方法(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2)口试。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3)墨义。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4)策问。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2019/11/2615(5)诗赋。后来加试的一种考试办法。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2019/11/2616•唐代科举考试中的试律诗•唐代科举考试中所试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后人称之为“试律诗”或“试帖诗”。除进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学宏词科、词藻宏丽科也考“试律诗”。从诗题来看,唐代“试律诗”的题材比较广泛,能够让应试举子有想象的余地。多数诗题都是按时令而吟咏景物,使人容易描绘出具体形象,构成各种意境。•从形式上看,唐代“试律诗”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体为主,绝大多数押平声韵。如天宝十年辛卯(751)进士科试《湘灵鼓瑟诗》。•钱起《湘灵鼓瑟诗》曰:“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2019/11/2617贴经2019/11/26182019/11/2619•(四)录取后的荣耀•秀才录取后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下,从八品上,下;进士及第后授予校书郎、秘书郎、逐升为翰林院官员,学士,大学士,乃至宰相。明经等科录取后也为下等官员;•省试被录取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当时称进士中举为“登龙门”;“一举成名天下知”,“杏园宴”,“两街探花使”,大会于“曲江亭”,大雁塔提名留念等。•2019/11/2620•(五)唐代科举考生的生活即考试流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终生追求而不可得的钓饵;大批知识分子把终生精力消磨于科场考试之中,期间还遭受各种折磨与侮辱。•应试之前要“具保结”,要找担保人才可报考;到京师后,首先要拜师;•应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餐具等,唱名搜身,依次如贡院。场外兵卫森严,考生坐在廊下答题,稍有不慎,就被呵斥出场;•考试以一日为限,晚未交,许烧三支蜡烛,烛尽收卷;•考官阅卷时写“通”或“不”;•省试落第的可以如国子监学习,来年再考;•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2019/11/2621•唐代取士一般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其平日的作品和声誉,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所以考生需”先达闻人“;考前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拜公卿,献文章,送礼物,甚至车马前跪献,“通榜”,”通关节“,”私荐“,泄题,受贿,冒名顶替,传送答案等)•隋唐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的科举制扩大了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选拔了一批有识之士;(”别头“试回避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波及当时的新罗,后来的越南,日本即西方的文官考核制度的产生等,2019/11/2622•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科举制将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吏部的选拔才能取得官职;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只能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因此,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前提,科举制则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科举考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2019/11/26233、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是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试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是学校考核学生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只会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强,任事能力差,对学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总之,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2019/11/2624简评积极方面:1、科举考试把选举大权集中在中央吏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2、科举考试使士子获得参政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3、科举考试要求统一的内容和标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正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4、科举考试使选士与育人紧密结合,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5、科举考试重视学生的学识和才能,而不是出身和门第,使人才选拔较为客观公正,对后来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9/11/2625消极作用: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其客观性。3、科举考试使“通榜”(主考官)和“行卷”(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科举夹带)如图4、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2019/11/2626科场舞弊2019/11/2627科场舞弊2019/11/26282019/11/26294、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方法束缚人们的思想、败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