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认识》教材分析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四.教学重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教学关键:能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五、教学内容和作用。由于比与除法有着天然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过去一直编排在“分数除法”单元内。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还与分数、除法等知识有更重要的联系。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即为过去习惯中所说的“按比例分配”,由于这类问题实质上是按“比”分配的,学生又尚未接触“比例”,所以称为“按比分配”更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求比值、化简比和按比分配等知识的学习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密不可分,因此将比的认识安排在分数乘法和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比更强调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直接描述,有时并不关注具体比值是多少,而除法、分数更多的是强调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通常也会同时关注运算的结果。此外,我们可以用比同时表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除法、分数一般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既强调比的一种情况——两个同类量的比,例如长和宽的比,又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质量和体积的比,等等。这样,将来进入中学后就便于理解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量的比。有关联的不同类量相比,产生了新的量,例如,路程和时间的比就是速度,质量和体积的比就是密度。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比的意义。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载体引入比,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二是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启发学生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性质,通过例1学习化简比。化简整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化简分数、小数比常用的方法是把分数比、小数比先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较统一,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化简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都是允许的。三是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就是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比分配。同时,“平均分”的方法也是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的主要方法,例如,按2:1分,实际上就是把总量平均分成(2+1)份。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把比的前、后项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出每一份;二是求出前、后项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因此,习惯上也经常把“按比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2.教材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比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2)引导学生利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比的意义,主动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分数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探索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对分数、除法和比三者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了更本质和深刻的理解。(3)引导学生应用旧知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了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发展。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乘法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解决办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三、教学建议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材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3.建议用4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