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浅谈唐朝的建筑与音乐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建筑与音乐也不可避免的彰显了盛世风范。建筑:以都城长安为例,大致可以窥其建筑风格全貌。唐长安城是唐代建筑艺术的美学典范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题材,长安城建筑对于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关中地区的地理形胜,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外郭城之建筑格局以及内在的建筑语言,长安城与终南山的关系等,都是促使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同时,唐代诗歌对唐长安城以及关中地区的抒写歌咏,也不断丰富、深化着长安城乃至长安文化的整体内涵,并因此成为唐长安城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推动长安城建筑美学走向延伸与发展。关中地理形胜的特点是高峻中有开阔的伸展,唐长安城也因此显示出不同于前代都城的布局特点。《类编长安志》卷二《京城·城制度》载:“(隋文帝)自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始诏规建制度。三年正月十五日,又诏用其月十八日移入新邑。所司依式先筑宫城,次筑皇城,亦日子城,次筑外郭城。”《京城·再筑京兆城》载:“诏宇文恺,则建大兴城,先修宫城,以安帝居,次筑子城,以安百官,置台、省、寺、卫,不与民同居,又筑外郭京城一百一十坊两市,以处百姓。”长安城按照宫城一皇城一外郭城顺序依次建造,宫城位于全城正北,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对于宫城居郭之西而市在郭北的传统都城制度而言,坐北朝南的格局是个重大突破。它使宫城雄踞龙首原高坡,造成独尊全城的气势。它符合天子据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礼治思想,也是朝廷举行元旦大朝会的实际需要。长安城还一改“城”、“郭”混居的旧制,在宫城之南专建皇城设置行政衙署,并大大扩展外郭城面积@,明确宫城、皇城、外郭城的界限与职能,形成北拥宫城,南临皇城,以南北向中轴线为准东西对称的棋盘式整体格局。通过外郭城与郊野,形成一个开阔而整饬的审美空间——雄阔的地貌,错落的层城,尊贵的君臣,欢乐的百姓,它们表现出政治的和谐秩序,长安的和谐建筑,诗歌的和谐美感,其核心则在于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和谐。宫城是长安城的核心,皇城则是仅次于宫城的第二重城。它北仰宫城,南俯外郭,是百官理政的中央衙署。其建筑格局不仅便于拱卫宫城,也便于君臣处理政务。百官班于殿庭左右,巡使二人分莅于钟鼓楼下,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朝罢,皇帝步入东序门,然后放仗。繁缛隆重的早朝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情感的重要寄托。长安城建筑呈现出多元化,其实,虔诚热烈的礼拜与谨肃恭顺的寓直本来就是唐长安政治生活的两个侧面,祥和精巧与恢弘洒脱本来也是皇城建筑美学的两种风貌,宫城、皇城是唐长安城的核心,外郭城则是长安城的主体,是百姓的生活区域。它的建筑布局有两个特点:(一)由于处在开阔舒缓的小平原,因而得以建成宽敞整齐对称的街衢里坊,展现出宽阔和谐的审美景观;(二)由于坡地起伏造成局部地理环境不和谐,需要修整改造部分洼地、高坡,使长安外郭城的整体布局趋于和谐完善。长安外郭城共有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它们笔直宽敞,长安城有一种视野中的诗美境界,建筑彼此平行又相互交错,将外郭城划分为一百余坊,呈现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全唐诗》卷四四八)的网状建筑布局。坊里则是封闭式方形布局,四周环筑坊墙,这固然有“逋亡奸伪,无所容足”的安全实用功能④;同时,环环套筑、往复相连的坊墙与平直如弦的宫墙、街衢,也营造出稳固简约、单纯明快的美感氛围。人们在方正如一的宫墙、城墙、坊墙、街衢中行走,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大唐长安的审美理想,都在外郭城这平整、开阔、简明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除了坊里街衢,名胜景区也是外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设计更见出宇文恺的独运匠心,也更能体会长安外郭城地理风貌与唐诗审美意境的微妙关系。曲江池是唐长安城的风景名胜,造就了不少的名篇佳句。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全唐诗》卷二二五)“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卢纶《曲江春望》,《全唐诗》卷二七九)等等。其实,曲江最初并非名胜,只是经由宇文恺的精心设计,始得大放异彩。前文曾述,宇文恺巧妙利用高坡地形,突出宫城、皇城位置,并使局部建筑之问和谐统一。高坡的设计如是,坡间洼地也需精心规划方能化丑为美。曲江本是少陵原上的洼地,好似高坡上的疤痕。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为池,以厌胜之”固,因地制宜开凿成人工湖供百姓游览。从玄宗开元年起,朝廷不断扩建曲江池④,以致“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在洼地修筑楼阁固然有助于宴游观赏,同时对凹陷地区也是一种地理补偿,并借此达到长安城整体和谐的美学效果——这正是宇文恺设计长安城的一个重要建筑美学原则。其实,即便同样是高坡,设计的原则也不尽相同。“九五”高坡乐游原虽然高于“九二”高坡龙首原,却无缘成为宫城、皇城基址,只能化为长安城的一道风景。因为按照宇文恺的设计理论,乐游原这条高坡对应《周易》乾卦中“九五:飞龙在天”的卦辞:“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固于是,宇文恺索性因势利导,将其供给京城士女游乐之用:“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赏祓禊。”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与唐诗的都城意象及长安城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艺术与表现对象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地理形胜与建筑格局影响着诗美境界的生成,而诗歌创作一经完成,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唐诗也必将影响到长安城审美、文化内涵的拓展与深化。当然,诗人们对“大长安城”的审美想象与创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古代都城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在“大长安城”的文学创造中,“阙”的建筑文化内涵至为关键。作为一种拱卫宫门的建筑形态,阙本来源于帝王示礼布政的礼制④,也与北朝汉人的坞堡生活有关④。翔鸾、栖凤双阙因此具有礼教、军事的双重功能④。它们通过飞廊与含元殿组成“凹”字结构,连同东西两侧的系列建筑群,将含元殿拱卫在中心,造成一种高山仰止的瞻望视角,给拜谒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阙楼拱卫向心正殿的建筑格局遍布整个大明宫乃至长安城:中书省、门下省等行政衙署拱卫朝向宣政殿;翰林院、学士院等议政衙署拱卫朝向紫宸殿等中轴线建筑群;而外郭城则拱卫朝向皇城,皇城拱卫朝向宫城,其实,拱卫向心的建筑语言也体现在整个关中地区。作为人文之阙内涵的延伸,“天成之阙”是古代都城建筑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环绕宫城的庞大山系是宫城的天设之阙。它体现了古代都城依山面水的传统格局,显示出大一统王朝治达天人的恢弘气魄。这正是唐代诗人借助诗歌之美创造“大长安城”的文化基础,也是唐诗与长安城建筑相互默契的思想根源——通过“北阙”、“南山”意象,我们得以描述长安城及其地理环境的文化特征,得以揭示都城建筑与诗歌表现的象征意义音乐:唐代音乐的高度发展与繁荣,唐王朝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及对后来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唐朝音乐具有以下特点:一、“喉带一声,响传九陌”唐代声乐舞台,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澉唱名家许永新、念奴、张红红、何满、陈不谦、张好好等艺人的演唱魅力名不虚传,许永新“喉啭一声.响传九陌”的故事更是世代相传。无论是皇宫中的乐妓、官宦名士的家养歌妓,还是民间歌手,他们优美的歌声把唐朝的声乐舞台装扮得五彩缤纷.二、“转轴拨弹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唐诗中用“转轴拨弹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揭示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琵琶艺术。的确,像曹妙达、贺怀智、段普本等琵琶演赛名家数不胜数;也有贺若夷、郭沔、刘志方等古琴家手下传出的悠悠静雅的古琴声。脒琵琶、古琴之外.五弦、筚集、莆、笙、箜篌、胡箭、筝、羯鼓等乐器也在唐代广为流传。他们非凡的演奏绝技为人瞩目,不管是民间艺人.还是隐士名家。他们高超的演奏杰技把唐朝的器乐舞台装扮得色彩斑斓。三、“《霓裳》一曲千峥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唐朝是我国歌舞音乐“百花绽放”的时代,它在中原乐舞和西域乐舞长期互相交流与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歌舞音乐的仝盛期。在《教坊记》中记录的三百二十四首乐曲中。很多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型歌舞音乐。如:《浑脱》、《霓裳羽衣歌》等曲目。其中以《霓裳羽衣曲》最具影响力.其结构分为“散序”六段,是节奏自由的器乐引子;“中序。十八段,快速歌舞:“破”十二段.是由慢新快的歌舞段,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可谓“千歌万舞不可敷,就中最爱霓裳舞”。四、多船乐制隋创立,沿袭至唐十部乐;上下等级“二部伎”,“堂上者生鲞下立”唐朝音乐在沿袭隋代音乐体制的基础上,多民族音乐大融合,酿成了宫廷燕乐的高度繁荣。据《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日国伎,二日清商伎.三日高丽伎,四日天竺伎,五日安国伎,六日龟兹伎,七日文康技。”至隋炀帝对,增加蔬勒、康国两部乐、彤成九部乐钊,据通典·乐六》载:。至炀帝,乃立清乐、龟兹、西凉、天竺、赓国、蔬勒、安国、高丽、札毕为九部.”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时.用燕皋代替了隋九部乐中的礼毕(即文康往),形成唐九部乐。相继新增了高昌乐.构成了唐十部乐。637年废除“札毕”,640年又将燕乐列为谱乐之首,成为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可见,燕乐在唐代音乐中的地位极为低下。五、规模空前的管理机构+设置完备的音乐机制唐代音乐机构的期模空前。分设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大乐署和鼓吹署隶属于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太常寺。即为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参与祭祀和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兼管百戏。教坊(教坊中则有宫人、掐弹家、内人或前头人之分;)和梨园(梨圊又分宫廷梨园、太常梨园别教院、梨匠新院)则隶属于宫廷管辖.专为皇帝娱乐而奏。该音乐机构内部有严格的训练.有严格的考绩制度,有鲜明的等级区别。据《新唐书·札乐志》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据记载,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可达11447人。六、盛世唐朝艺海深,问今著作皆有名唐代艺术极度辉煌.优美的乐章铭刻千秋,遗存专著部部有名。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于久视元年(700年)编撰的乐律理论专著‘乐书耍录》唐开元年问崔令钦撰写的‘教坊记》:唐代南卓于宜宗丈中二年完成的镄鼓录》,唐代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等,均为绝无仅有的历史遗产。强大的唐代帝圆,文学艺术百花齐放t诗、乐、歌、舞五彩缤纷!以奚琴和扎筝两件拉弦乐器的出现.将我国民族器乐的吹、拉,弹、打的演奏憎式带向完备。唐朝是一个政治稳定的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王朝。同时也是一个文学艺术昌盛无比的音乐王朝.结语:。唐长安城建筑及音乐与唐代文化特别是唐代唐代诗歌的关系,再次印证了一个古老而朴素的真理:艺术的审美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不断的发现、提升当中。生活之所以能持续保持创新的活力与持久的魅力,就在于我们不断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这血液就是我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理想与希望。而文学创造及其审美意境不仅是滋养理想与希望的血液,也是我们所期待达到的永恒不朽的精神境界。唐诗与唐长安城和唐朝的音乐,是古代诗歌艺术与都城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们彼此交相辉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共同表现唐朝蓬勃的时代气象。建筑与音乐的审美通感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1期供稿文/尹飞飞1任璐2[导读]建筑是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感;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展开的空间。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尹飞飞1任璐2(1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河南省中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建筑是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感;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展开的空间。音乐在时间中展示空间,建筑在空间中体现时间。欧洲先哲们的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关键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