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罗才军)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2四、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2)齐读课题。(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2.初读感知。(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二)高山流水遇知音。1.打开语言。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2.体验“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三)破琴绝弦祭知音。31.痛失知音。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2.想象补充。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3.纵情朗读。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四)朗朗诵歌怀知音。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2.熟读成诵。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五、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课堂实录】课前谈话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生:可能您所教的也是六一班吧。师:知音啊!上课之前我们听几段音乐,放松放松。你听到什么?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师:耳朵灵,善表达。再听一段。听到什么感觉?生:很悲哀的感觉生:凄凉悲哀的感觉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师:想象丰富,脑海中有画面。再听一段(高山流水)听到什么?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生:风起云涌的感觉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师:我们能听到许多声音,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的确有些难为大家。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候听了半天也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乐曲一向被称作是高4雅之乐,往往寄托情思,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今后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感知能力,也不是难事。【点评】让学生猜测教师为什么听说是“六一班”会有亲切感,拉近师生距离,引出“知音”;让学生听三段乐曲,谈感受谈体会,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暗含“知音难”,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一、感知内容,识知音1.读题解题。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是篇古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读得真准,特别是“弦”的读音。请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最后一次弹这个琴。师:弹完怎样?生:弹完就去世了。生:弹完这一曲,就再也不弹了。师:“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从此再也不弹了。师:这是怎么回事啊?答案在哪里?生:课文里。【点评】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2.读顺全文。师: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师:一读就明白课文讲谁和谁的故事?生:俞伯牙和钟子期。师:明白了这两个人物也就把握了课文大意。毕竟是古文,你觉得哪些语句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生:子期死,……不复鼓。师:其实,有些语句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这句话的意思谁理解?生:钟子期去世了,觉得再没知音了,把琴摔了,把琴弦剪了,再也不弹琴了。师:“谓”什么意思?生:想。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确实难以读懂,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字典中“谓”字的几种解释,请你选择它的哪种解释更合适?生:第二种,认为,以为。师:“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意思就是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师:“乃”什么意思?生:就。师:理解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读5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难读?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为什么在“兮”字后断句?生:“兮”是语气词。师:“兮”和前面的“哉”都是语气词,相当我们现在的“啊”。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来了。谁再读。生:齐读。师:谁能一口气把课文读下来。生:读全文。师:“兮”字后要停顿,指导学生再读。生:再读课文。师:谁再来读读。生:读全文(很有点味道)师:给点掌声吧,一开始就能读成这样,我真想说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读。师范读。生:齐读。(朗读明显进步)【点评】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二、品味语言,懂知音1.体会琴声师: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伯牙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得出。师:请你理解这句话。生:伯牙弹琴,心里在想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像泰山。师:谁还有补充?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请你理解这句话,借助注释。生:伯牙心里在想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师:注意到没有,他们有注释的地方,借助注释,没有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古文的好方法。师:(出示两句话)文中“善鼓琴”和“善哉”这两个善字,意思一样吗?生:一个是擅长,一个是好啊。师: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很好。一个字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6师:“善哉——”一延长,好像琴声落到心里去了。再请学生读。师:“峨峨兮”读得好。你读峨峨兮时眼前出现怎样景象?生:巍峨高耸的泰山。师:请你再读一读。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谁再读?生读师:男子汉的味道。后面一句,“志在流水——”,谁来读读。生读师:巾帼不让须眉,“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指什么?生:长江和黄河师:是的,江是中国最大的江,什么江?长江,河是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读着读着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生:波涛汹涌、波浪壮阔师:就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你再读。生读师:正是这样的波浪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你还想到哪些?生:暗流汹涌师:请你读生读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我们一起齐读。生齐读。【点评】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习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2.体会心声师: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意思是一样的。生:“志”,都是心里想的。师:找一个字——“想”。你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必得之的是什么?生: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师: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峨峨兮若泰山”“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