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1、学习短论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主张实行“仁政”,君王要“与民同乐”,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其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作品简介:《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注音:米粟畔之封疆傅说胶鬲曾益拂士畎亩sùjiāngpànyuègézēngbìquǎn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解释字词天时地利人和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点字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内城外城围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小城表转折,但是,却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这表判断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甲衣坚韧锐利放弃离开所守之城这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讨论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因此,所以限制疆界的国防靠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凭归顺,服从行仁政的君主或者讨论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第一段是全文的论点还是论据?译文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用了什么修辞?(论据)(排比)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字词苦饿空乏劳乱忍使……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空乏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填空动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困扰思虑然后奋起,有所作为如果敌对干扰破坏在讨论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讨论本文结构本章是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事实的高度概括。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