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题•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是流行于盛唐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他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掌握词义:•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⑥何须:何必。•⑦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⑧度:吹到过。•⑨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⑩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一片孤城万仞山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在本诗中相当于“一座”,在词采上“一片”比“一座”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孤城: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孤城”意象的引入,为后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了铺垫。羌笛何须怨杨柳将士们何必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的曲子。折杨柳中的“柳”与“留”同音,故借杨柳表示挽留。古人在临别时有折杨柳相赠的风俗。•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柳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城洛城笛》春风不度玉门关要知道,春风是难以吹过玉门关外的。诗人以“春风”来比喻朝廷的关怀。描写了戍守边疆的士兵的思乡之情。全诗委婉、深沉、含蓄,悲壮而不消沉,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古诗今译•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思考:这首诗表现出什么?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也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阔胸怀。•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主题思想•《凉州词》一诗,作者通过对驻守在黄河上游、生活艰苦的孤城将士们听到羌笛吹奏《折柳曲》,不免产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柔细之情。也寄予诗人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其他边塞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阅读训练】•一、•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3、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4.“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5.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7、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8.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第三句写所闻:(均用诗中词语回答)。•9.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10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参考答案】•一、•1、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2、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3、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4、“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5.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1分)•6.D•7.D•8.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杨柳•9.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说“何须怨”。•10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