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降解及再利用一、前言每个行业都会产生各种垃圾,尤其是建筑行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建筑垃圾,至2006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以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废渣500吨至600吨的标准推算,我国现有建筑面积至少产生了20亿吨建筑垃圾。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建筑垃圾产生的污染相当于汽车排放尾气的两倍!建筑垃圾的带来的危害如此巨大,已经得到了各界充分重视。近年来,各种由于建筑垃圾引起的事件也见诸于各媒体。RILEM研究表明,多数工业化国家建筑垃圾人均年排放量达到1吨,循环利用这些废弃物能减少对天然资源5%的消耗。大力开展建筑垃圾的回收、再生和利用,是建筑建材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实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生,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建筑建材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二、建筑垃圾何去何从?当前,在如火如荼的新城市建设中,城中村改造、拆临拆违、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变得越来越美的同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却在与日俱增,成为环境保护的又一大难点。建筑垃圾犹如城市建设的伴生“疮”,既侵占土地,还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带来围城之患,若不及时有效治理,必将后患无穷。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有望破局,但任重道远。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垃圾数量不断猛增。去年6月各地都启动重建改造工作的片区城中村重建改造项目工地,粉刷一新、一人多高的围墙里,被拆得千疮百孔的建筑物旁,没有运走的大量建筑垃圾散落在近百亩空地上。而在部分片区改造施工现场,各种大型拆迁机械正在全速运转,一间间房屋瞬间轰然倒地,在腾起的团团尘雾下顷刻间变成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这两处工地的建筑垃圾仅是中国各大城市成百上千个施工点的缩影。按照相关规定,主城区建筑垃圾只能在晚上固定时间段转运。每到这种时候,成群结队的渣土车穿行在城市大街上,车声隆隆,场面甚是壮观。尽管如此,城里产生的建筑垃圾并未见少,仍然此生彼长。违规消纳不断,污染形势日益严峻。长期以来,巨量的建筑垃圾,在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影响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埋下了更多的污染隐患。据了解,近年来,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和规范的处置场所,城市大量建筑垃圾多采取扔弃、填埋等简单方式处理。侵占土地、随意丢弃填埋、看得到的粉尘,乃至下雨天从垃圾堆流出的污水,只是建筑垃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影响的冰山一角。据了解,由于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等属于难以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并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它们被埋到地下,会污染地下水,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垃圾早已被看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回收利用步履蹒跚而解决问题又迫在眉睫的中国,建筑垃圾的归途到底在哪里?据了解,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对城市城中村改造中建筑垃圾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近5年来各大城市建筑垃圾的产生呈现出数量巨大、产生周期集中等新特点,要改变目前建筑垃圾主要还是采取回填、填埋和露天堆放为主的方式,急需寻找新的处理渠道,以科学、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庞大的建筑垃圾,各城市以资源化处理为主,工程弃土将以回填、复垦、覆土绿化为主,逐步降低以回填和填埋方式处置建筑垃圾的比例以新型的资源化处理基地替代传统的消纳场。今年,昆明市建成1个~2个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先进的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理示范工程,主城4区各建成一个过渡性建筑垃圾处置场并投入运营,完成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生产力布局,2012年年底,力争实现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的目标。三、日益受到关注的建筑垃圾垃圾治理:“零废弃”思维渐行渐近日期:2012-02-12作者:孙海燕;徐晶卉来源:文汇报不管是“眼不见为净”一埋了之,还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无害化焚烧降解,垃圾总会以某种形式和我们相伴。减少垃圾污染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垃圾本身——让垃圾尽可能多地转变成再生资源。而要达到“零废弃”目标,需要资金和技术,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垃圾治理:“零废弃”思维渐行渐近(撰文孙海燕徐晶卉)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开始转变思维:即使是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要做到“零污染”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一垃圾无害化处理过程越来越大的成本,更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包括个人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再将垃圾看成是讨厌的“废弃物”,而将它视为一个“资源”问题,我们的回旋余地就会宽裕许多——如果我们有办法做到“零废弃”,那么“零污染”也就水到渠成。一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制造出一堆垃圾,然后因为讨厌它们,把垃圾烧了或是胡乱掩埋,以为就此眼不见为净——谁知没有被“善待”的垃圾们,在集聚了更大能量后一点点冒出地面,回到人类世界后,开始向这群人实施“报复”……让人担忧的是,这并非好莱坞B级片的大路货桥段,不会在90分钟后的“TheEnd”字幕中结束,而是始终与我们相伴的现实。瑞典:垃圾处理“华丽转身”为绿色增长机会在瑞典,人们会告诉你: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瑞典人说:“我们把垃圾看成了能源,它们为我们创造了财富。”在瑞典南部,曾经有一场著名的法庭官司。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带着她的煎锅走到了垃圾回收站,她搞不清楚手里的这把煎锅到底应该放在哪一个回收的容器里,虽然她也询问了回收站上的工作人员,但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老太太把煎锅放到了塑料垃圾回收容器中,结果被控告并判了罚款——因为她没有把垃圾放到对的地方。这件事情在瑞典引发巨大争论。在瑞典,垃圾分类背后有一套严厉的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我想这个事件以后,也许瑞典的垃圾回收站变得稍微宽容点了。”瑞典驻上海总领事姚汉森(Bengt.E.Johansson)感慨道。但从这桩官司中足以看出,“分类”与“回收”,已经成为瑞典人的一种生活传统。一、强化“生产者的责任”这个900万人口的国家,平均每个人每年制造500公斤垃圾,这些垃圾的一大半通过物质回收循环利用了,另外一小半通过焚烧从垃圾转化为能源,为瑞典的家庭供热供电,只有4%被填埋。根据欧盟对垃圾循环利用和能源恢复的定义,瑞典的垃圾回收率达到了96%,成为世界的领先者。这一成绩,与瑞典在垃圾管理方面长期持续的努力息息相关。瑞典的垃圾管理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参与者:当地的市政负责家庭垃圾,生产者对各自的产品负责,产业或商业社区对其余的垃圾负责。瑞典是最早提出生产者责任想法的国家。早在1975年,瑞典就提出关于废物循环利用和管理的议案:产品生产前生产者有责任了解当产品废弃后,如何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废弃产品。1995年,瑞典将“生产者责任”正式列入法规。“我们有针对生产者责任的严格法规,每个生产者都对卖出去的产品负有回收的责任,比如,每个卖酒的必须收回酒瓶,每个卖电池的人都要回收废电池。”姚汉森说。要做到“全民回收”,法规制度的建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让全民“心甘情愿”地去做,让民众切身体会到回收所得到的好处。举个例子,瑞典家庭去超市购物之前,往往会准备好两样东西,一是带好自己的环保袋或是用过的包装袋,因为超市的袋子是要收费的;二是带好家里收集起来的瓶瓶罐罐,来到超市里,就将这些瓶瓶罐罐放进专门的收集口中,随之一张标明金额的单子吐了出来,凭着这张单子,顾客可以从超市的收银处拿到“回收费”,或者就干脆用来冲抵自己本次的购物。二、为垃圾焚烧找到一个盈利出口垃圾焚烧在许多人心目中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字眼,然而在瑞典,人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垃圾转化为能源”的一项环保举措。严谨而公开的数字统计,让瑞典人的确不用为他们的空气质量而担忧。1991年,瑞典一共有18座垃圾焚烧站,每年排放100克二恶英。到2006年,瑞典的垃圾焚烧站总数上升到29座,全年排放的二恶英是0.7克,远远低于交通行业、工业所排放的二恶英。在选择垃圾处理的优先权上,瑞典采用欧盟所提出的“垃圾处理层级原则”,先是号召垃圾减量,然后在再利用、材料循环之后,才采取垃圾焚烧。所以,送到瑞典的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已经是通过层层筛选过的,一是保证了废弃物尽可能地被循环利用,并且避免不合适的物品进入焚烧;二是保证垃圾的热值,成为名符其实的“燃料”。为了提升垃圾的生化处理率和提升塑料制品的循环,避免上述废弃品的焚烧,瑞典政府还对用作焚烧的家庭垃圾征税。垃圾焚烧厂所要缴纳的家庭垃圾焚烧税,取决于这家焚烧厂是不是用来供电,如果供电的话,转化效率如何。比如,一家不供电的垃圾焚烧厂需要缴纳每吨500克朗的税收,而一家发电效率符合标准的垃圾焚烧厂只需要缴纳每吨100克朗的税收。通过这样的经济杠杆调节,一些落后的垃圾焚烧厂自然被淘汰了,市场上剩下了真正的“从垃圾到能源”的垃圾焚烧厂。一项针对欧洲国家的“能源恢复”的调查显示,瑞典的“从垃圾到能源”工厂的转化效率是最高的。“垃圾焚烧首先要在环保上达标,在这个前提下,尽量做到最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即使中国的垃圾比国外的垃圾热值含量要低,一座从垃圾到能源的焚烧厂,也是能在经济上做到自我运营的,但问题在于是否能回收你的原始投资。环保这个问题是,你的标准做得越高,你的前期投资可能越大。”ECOEnergy总经理NiklasAhlsen说道,这家来自于瑞典的公司专门提供垃圾焚烧处理的解决方案,正在为常州的一个垃圾焚烧厂提供设计与运营顾问。当初,垃圾治理在瑞典更被看成是一件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环境的整洁卫生、不影响自然和人类健康。但随着观念和技术的发展,瑞典人开始将垃圾治理看成是“资源利用”,并且摸索到了一系列可持续的方法,特别是在沼气利用和能源恢复领域,同时取得了环境和经济上的双赢。“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瑞典Ostergotland清洁技术协会的主席GertKindgren会告诉你这样一个等式,“我们把垃圾看成了能源,它们为我们创造了财富。”巴西:热带天堂如何成为“拾荒者乐园”巴西目前共有60万从事“材料再利用和回收”的拾荒者。相对许多国家对拾荒者的传统偏见——无家可归的、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的人群,巴西的拾荒者大军却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平均收入是最低收入标准的两倍,他们被政府看作是解决垃圾问题的主力军。“从明天起到2014年年底,凡是购买固体废物作为其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中间材料的企业,将获得工业产品税(IPI)的税收信用。”去年11月21日,巴西社会发展部长TerezaCampello在巴西“第十届垃圾与公民论坛”上宣布这项税收激励法案。消息一经传出,巴西国内的两大类人群明显受到这项新政的触动。首先是对政策导向异常敏感的企业家们:新政策意味着企业的产品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就必须考虑这项税收激励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政策将重新设计——到底有多少原材料可以使用回收的废物,或是干脆针对利用回收废物研发新产品。另一大人群,则将会直接受惠于这项新政,他们就是在巴西街头或是垃圾处理站中到处可见的拾荒者。因为这项新政明确指出“固体废物必须从材料拾荒者合作社直接购买,该合作社的规模必须在20个人以上,禁止私营企业的参与。”一、拾荒者合作社事实上,这项由巴西总统亲自批准的法案,让全国数以万计的拾荒者在工作和收入上实现“双丰收”。巴西应用经济分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1年,巴西共有60万从事“材料再利用和回收”的拾荒者。相对许多国家对拾荒者的传统偏见——无家可归的、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的人群,巴西的拾荒者大军却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的平均收入是最低收入标准的两倍,他们被政府看作是解决垃圾问题的主力军。在过去五年中,联邦政府对拾荒者的定向投资已达到相当于约15.4亿元人民币的水平,并帮助他们购买设备、机器、车辆以及厂房仓库的建造。为何巴西的拾荒者能得到如此特殊的待遇?这需要追溯到19年前成立的一家名为“巴西回收委员会”(CEMPRE)的民间公益组织。CEMPRE是由13家在巴西的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