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内容: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二、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三、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球形)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认识地球的形状时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2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五、【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六、【点评:以问题引入,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成功的伏笔。】七、二、探究新知:八、师:同学们,古代人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猜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创设情境: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人们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九、生:猜想古人是如何想象地球的。十、【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十一、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十二、组织小表演:十三、(烈日下父女耕地)十四、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十五、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十六、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十七、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十八、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十九、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二十、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见课本44页。)。二十一、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3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这位小妹妹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介绍“盖天说”.(课件示)除此之外还有“浑天说”它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二十二、生:交流评价二十三、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人民也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多种猜测与说法,比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假设与猜想。二十四、【设计意图: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古代人认识地球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二十五、【点评: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通过小表演、汇报信息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古人猜想地球形状进行猜想,加深情感体验,并试图寻求搜集信息、寻求证据来解释、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得科学探究活动连贯有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交流表达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二十六、师: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二十七、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二十八、师: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4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一样。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要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二十九、生:模拟实验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三十、【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古代人通过船只航海的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三十一、【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丰富并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猜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保持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三十二、师: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板书:探索与实践三十三、师:谁来讲航海家的故事?三十四、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课件辅助)三十五、师: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的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个伟大的旅程?那还等什么,快开动你的小船,在地球仪来一次航海旅行吧。三十六、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三十七、师: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板书:现代三十八、讲述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在太空看见的地球形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以及我国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时有关地球的资料等情况。三十九、师:你们对现代人类探索地球都有一定的了解吧,所有这些探究成果的取得都没有离开人们的细心观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没有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板书:精细观察勇于探索科技发展5四十、【设计意图:以上活动是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四十一、【点评:通过讲述麦哲伦航海故事,联系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的有力证据,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得到明确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的方法,了解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科学发展史。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了科学精神。】四十二、3、课堂总结:四十三、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谁能概括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四十四、学生总结概括,教师画出重点词:猜想——实践——精细观察四十五、【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一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究历程;二是反思本课学习、探究活动的经历。】四十六、【点评:整体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理清了探究的脉络,进一步认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曲折历史。】四十七、4、激发兴趣四十八、师:人类认识地球的大小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细细品位了,回去自己查阅资料。四十九、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呢?五十、生:谈出自己这节课的体会。五十一、【设计意图:通过谈感想体会,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和这节课所获对今后的自行探究有些启发和鼓舞,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情趣。】五十二、【总评:本篇教学设计,教者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认真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了课程资源,较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小表演、合作学习等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引人入胜,整个课堂教学遵从“科学猜想搜集整理信息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主线,结构严谨,给学生以很大的时间和空间,探究过程细致、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板书设6计:五十三、地球的形状五十四、球形古代:猜想——有根据的猜想——探索与实践五十五、现代:精细观察勇于探索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