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要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和谐社会是要构建全民的和谐社会,因此关注弱势群体被提到日程上来。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弱势群体将得到更大关注,其社会保障问题应该会迎来新的春天。一、[关键词]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制度二、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现状(一)对于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之所以称之为弱势群体,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三是弱势的竞争力。通俗地讲,弱势群体就是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劣势的人群,可以界定为:(1)身体残疾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和贫困者。(2)在社会层次结构中,收入水平低(即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准低(恩格尔系数高即绝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费)和生活处境难(即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维持生计)的贫困群体,可认为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形成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以及结构调整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属体制转轨性或结构调整性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人:1.失业人员即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强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大部分下岗,久而久之,我国失业下岗的问题日益严重化,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和干部下岗。2.“体制外”的人及其他特殊人员指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23.缺乏利益保障的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虽然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近年来,随着关于农民工的话题日益突出,政府加强了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但是在施行中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地方政府并不全部按照中央的指示办事。4.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中许多人原来的单位没有能力给这些退休职工增加工资,交纳社会医疗保险等,需要政府拿出钱来援助。五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以及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中国每年有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失学失业的人员。全国每年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援助才能摆脱灾难困境的城乡居民多达近5000万人。弱势群体的生活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贫困,这是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根本特征)。弱势群体基本上都是经济条件很差,收入低于人均水平,亦或是在贫困线边缘,经济的弱势使其生活变的极为困难,如现在社会中存在的谚语“一病回到解放前”,虽然有些夸大,但仍然凸显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这部分人群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大部分消费用于食品消费。第二:政治权利的弱势,这是弱势群体的一个基本特征。相对于强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极其困难,为了获得本拥有的政治权利,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同时还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如近期备受关注的上访问题,他们在争取自己权益的道路上困难的前行,会遭遇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这将是党和政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新一届领导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中央常委下基层调研,展现出了亲民的形象,获得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但弱势群体参与政治的机会很少,远离政治中心,使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表达,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第三,心理的高度敏感性。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非常的大,容易使其变得高度紧张,衍生焦虑、急躁、自卑的情绪,进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造成社会问题。如各地出现的许多案件,都是由于对社会产生了厌倦而发生的。(二)弱势群体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GDP翻了两番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3每一年的“感动中国”总会有山区的场景,在感恩那些给他们帮助的人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中西部的大环境,受困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山孩子无法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教育条件的改善也是一项重点,如果他们无法通过教育走出来,那他们会和父辈们相同,仍然成为弱势群体,进而影响国民素质的提升。我国的流浪人群极多,分布很广。他们并没有得到非常及时的帮助,反而是某些地方政府担心其影响市容,进而影响自己的官位而采取强制遣返。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还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目前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很多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加之征地补偿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他们的生活也面临较大困难。从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引发社会关注,他们到城市去打拼,但是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也迫切需要寻求解决之道。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至今已向社会释放出下岗职工很多人。目前,包括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等在内的城市低保对象约上千万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没有能力去再就业,从而造成许多家庭失去生活来源,引发了许多问题,政府需要做的是如让他们参加技术指导班,学习一技之长,或者通过资金支持,促进他们进行创业,在缓解自身压力的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就业压力。二、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经济体制转变及其引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帮着找工作,基本人人都有工作,弱势群体并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随之而来的是推行企业改革,实行新的体制制度,造成许多员工下岗,使弱势群体一词变得极为刺耳。(二)产业结构的改革从90年代开始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业开始慢慢兴起。我国开始由劳动集体型转变,继而造成一部分人员失业。4(三)是分配机制的变革(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五)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质是贫富差距扩大虽然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当今中国贫富差距的日趋扩大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基尼指数已经达到警戒值。首先,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一些单位有意无意把工人当做改革对象,社会中的一些人迅速暴富起来,而原来在改革初期得到一些利益的边缘和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中的失业者成为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群体。同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城市新贫困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相对差距因个人金融资产的扩大而呈现继续扩大的态势。再次,地区收入差距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六)制度的变迁首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造成城市和乡村差别较大,特别是一些老少边地区,因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生存环境恶劣,成为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其二,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型期,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从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弱势群体的规模:1.城市工业中一些传统产业现衰退制造、建筑和采掘等行业生产不景气,致使职工下岗,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52.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不论是在农村作为潜在的失业者,还是变为城市打者,客观上都处在社会弱势地位。(三)社会保障的滞后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中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开始由单位内的保障向全社会的保障过渡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原有的单位保障已经出现漏洞或已经部分解决,全社会的保障体制又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城市中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仅占全国城市从业人员的50%,参加失业保障社会统筹的职工占63%,参加生育保险的仅占9%,参加工伤保险的占15%。(七)个人素质的原因失业者和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谋生渠道单一,择业观念陈旧,是形成弱势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失业者和下岗职工多为文化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低的一般工人这是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明显特点。随着我国城镇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密集行业就业人员的需求在大幅度下降,知识密集行业就业人员的需求在迅速增加,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员是很难进入知识密集行业的就业队伍的。2.岗职工择业观念陈旧,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非国有企业失业风险大”、“担心受非国有企业老板的歧视”、“没有工作国家总得管”、“不愿与原企业切断劳动关系”等思想观念在下岗职工中仍普遍存在,反映出下岗职工对企业和国家的依赖思想,其中也包括对企业的感情因素。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多数被强势群体所占有,弱势群体却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6(二)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种再分配的政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弱势群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和转化,可以解除弱势群体成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时间和财力去学习一技之长,去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本领。四、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一)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尽快使“下岗”与失业并轨,既消除失业人群的“身份”区别,能使“下岗”职工中的真正弱者得到其他保障条款的保护,逐步实现保障对象一体化。所谓保障对象一体化,是打破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身份界限。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的职工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一样,有同等的社会待遇和劳动保障。(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1.要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统筹层次越高,动员社会保障资金的伸缩力就越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是国家要求各地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是地市级统筹,个别为县级统筹,统筹层次低,地方之间差异大、不统一。2.是要适当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改变养老保险基金严重短缺、时有拖欠的状况据有关部门统计,养老保险企业累计欠款额达370多亿元,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严重影响了养老金的正常发放。3.是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随着农村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模式受到冲击,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十分紧迫。(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问题是弱势群体最为担忧的问题,其中不少人是体弱多病者,但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为数不多。不少人因看病所需费用没有着落,而背负大量医疗费,生活十分艰难。为此,完善医疗保险不仅要增加医疗保险种类,而且要注意向弱势群体倾斜,发挥医疗保险“取富济贫”的作用。(四)健全社会救助制度71.实行经济救助通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及社区从资金、物质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维持其个人和家庭的生计。2.实行法律援助弱势群体往往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体现。3.实行教育援助帮助救助弱势群体改变其在知识资源占有方面严重缺乏的局面,采取为弱势群体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尽力为其提供就业自救的机会。五、结束语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