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技巧。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2.难点:赏析诗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了此诗。2.积累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金樽.:盛酒的器具。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万钱:同“值”,价值。投箸.:筷子。冰塞.川:堵塞。今安.在:哪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终将。直挂云帆济.沧海:渡。(2)易错字词。“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教师点拨。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听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3.理解诗歌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补充。明确: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住酒杯放下筷子不能享用,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封冻了河川;要登太行山,积雪又堆满了山峰。当年姜尚闲居,曾在磻溪垂钓;伊尹受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船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步骤二:品味诗句,体会内涵1.诗中哪几句话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明确:前四句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但是作者却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冰雪封川,无法渡过;想登太行山却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被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明确: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相信无论前路多坎坷、多艰难,自己有朝一日终会风帆高挂,乘风破浪,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的志向。三、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拓展延伸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李白选择了自信、乐观、坚韧,韩愈借助《马说》表达愤慨,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与世隔绝,苏东坡在黄州、柳宗元在永州取得不朽的文学成就。你更赞同哪种做法?(学生畅谈)附: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投著”“剑拔”“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大山——无限悲慨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新课《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学生答:柳宗元)柳宗元一生中有个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了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学生答:刘禹锡)刘禹锡多次遭贬后,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故事。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早期作品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寓托手法;晚年部分作品多感叹人事沧桑,寓意极深,沉郁苍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刘禹锡的这首诗是为酬答白居易而写的。2.积累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长.精神:增长,振作。(2)易错字词。“弃置身”不要写成“弃至身”,“烂柯人”不要写成“烂可人”,“沉舟”不要写成“乘舟”,“畔”不要写成“泮”或“绊”,“暂凭”不要写成“暂评”。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七言律诗分为哪几联?这首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朗读?试着读一读。明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节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男女生朗读比赛,然后默写,看谁的正确率高。3.理解诗的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明确: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大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传说中的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感觉恍如隔世啊。虽然我就像那快沉没的破船,但我的旁边千帆竞渡;虽然我就像那枯萎的病树,但我的前面万木争春。今天听到了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现在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步骤二:品味诗句,体会内涵(1)首联中的“凄凉”和“弃置”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凄凉”“弃置”渲染出了作者谪居的痛苦经历,表达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颔联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感情?明确: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的时间之长,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3)颈联中“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将“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一个遭贬谪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有这般理智的看法,足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表达出作者豁达开朗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4)尾联中的“歌一曲”“长精神”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歌一曲”就是白居易写给作者的诗,“长精神”就是振奋精神。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表达了作者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三、课堂小结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之情,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四、拓展延伸收集你所知道的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包含哲理的诗句(包括课堂上提到过的),看谁收集得又好又多。附: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辛酸痛苦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无奈愤懑颈联千古名句千帆过、万木春豁达乐观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定意志第三课时水调歌头一、导入新课(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出示李白、张若虚、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引发什么样的情愫呢?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引发思考: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去感受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夜,词人的离人愁。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他到密州做官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有7年之久。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篇名作。2.积累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达旦..:到第二天早晨。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宫阙..:宫殿。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低绮户..:雕花的窗户。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千里共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2)易错字词。“今夕”不要写成“今昔”,“乘风”不要写成“承风”,“琼楼”不要写成“凉楼”,“何事”不要写成“何时”,“长向”不要写成“常向”,“婵娟”不要写成“蝉娟”。注意“阙”和“绮”的读音和写法。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教师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明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3.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4.理解诗的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补充。明确: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畅饮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子由的思念。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在那月亮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我经受不住那里的清寒。在月下起舞,让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