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题《格尔尼卡》年级七年级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四、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2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六、教学环节设计: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提问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提出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毕加索和《格尔尼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新课(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二)介绍作品背景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学生看书简单了解。学生思考回答。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以关注作品的色彩和造型为切入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3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代表痛苦的人民。抱已死孩子的女人:她的两只眼睛已化为两滴眼泪,象征受苦受难的人民。战士: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引导学生完成表格1:形象表情动作象征意义抱孩子母亲仰天痛苦受苦的人民举灯女人举着灯坠楼的人坠楼惊恐战士断剑死不瞑目灯锯齿状白光马仰头哀鸣牛咧嘴冷漠法西斯残暴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思想。提问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学生看课件,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内涵。提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牛和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分析的能力,突破难点。4暴。(四)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出示课件: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表2:形式手法风格象征黑白灰抽象象征立体主义抗议暴行倡导和平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认真欣赏和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绘画表现风格。三、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教师小结评价,使学生对作品能有整体的认识。四、知识拓展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学生自学使同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5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出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关键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参照。方法欣赏、讲解、评述、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具教材、挂图、课件学具教材课型欣赏·评述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理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理解艺术作品和生活实让学生树立一种理念: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6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际的联系习。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2、作品赏析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1、学生先分析中国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怎样理解齐老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7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这是一幅深为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2、让学生对照油画作品和照片分析其中的异同:背景的渲染——空间感的处理——主要人物安排——衬托物的安排——天空和主要人物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8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