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阅读报告论文题目:建筑阅读之世博中国馆关键词:建筑学中国馆平面立面建筑风格阅读作者:XXX学号:XXXXXXXXXXXX完成日期:2010年11月14日2010年注定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来到中国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国人百年期盼、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世博会在吧世界带给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展示给了世界。然而,世博会最大的特色就可能在于将全世界不同的建筑思想、建筑风格融会在一起,为我们的建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欣赏、阅读、研究建筑学提供了素材。在世博园那么多世界各国的展馆中,最受瞩目的自然非中国馆莫属。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位于世博园A片区,世博轴东侧,建筑三层,占地15000平方米,2007年12月18日开工,2010年2月8日竣工,由何镜堂设计建造。①中国馆外墙为极具代表性的明亮的“中国红”,再加上本身建筑的高度,在世博园区显得非常醒目。建筑俯视呈正方形,顶部横梁交错穿插,底下由四根巨大的柱子支撑。整体形象显得很规整,虽然细小处仍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从整体来看,建筑依然比较中规中矩。除去那特点鲜明的色彩之外,中国馆最有特色的地方便是那些交错的梁柱了。这种设计常见于中国古代宫殿庙宇的之中,但鲜有数量如此之大,高度如此之高的。当然,这和建筑材料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纯木质的梁木当然无法承受太多的重量,钢筋混凝土是建材史上的巨大突破。而且由于施工机械的限制,古时人们也很难将建筑建成一个怎样的高度。虽然这种交错结构很能体现中国特色,但是近年来这种结构也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种建筑设计中,所以未必显得如何品味独到,理念创新。之前,网上盛传中国馆抄袭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大概就缘由于此吧。在我看来,抄袭一事基本可能性为零,断没有哪个设计师拿这等大事冒险,但是在那些梁柱结构的设计理念上并没有突破性创新倒是事实。到了晚间,中国馆的主色调在红色以外又加入了另一种“中国代表色”——黄色。如果人在现场,那些温暖的黄色灯光还是显得非常可亲可爱的。为白日的庄严肃穆增添了一抹轻柔。那些交错梁柱的缝隙间所填满的那些玻璃,我以为,用得恰到好处,白天方便馆内采光,晚间又使中国馆别具魅力。整体来看,中国馆以稳重示人,颇让我想到“厚德载物”的典故。外景为正方,又有端正平稳之意。再加上那极具中国特色的红黄色调,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设计方案会最后中标,被官方认可接受了。相比中规中矩的外观,中国馆内反倒显得更为可圈可点。中国馆三层都是中心——环绕的布局,中间有一个主展厅,周围环绕着四个主题展厅。每层各有一个大的主题,显得非常主次分明,布局合理。而且展厅运用了大量高科技,显得美轮美奂。一层的主题是“东方足迹”,主要是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其中一层的主展厅就命名为“春天的故事”,是一个播放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宣传片的多媒体特效影厅。一层中最受瞩目的,自然是那声名远播的《清明上河图》放大投影了,它在世博会开展之前就占据了中国馆最热门话题之一。设计者利用高科技将《清明上河图》放大了好几倍,投影在内墙上,蔚为壮观。而且,这种展览方式,也算近年来的首创先例,让人耳目一新。二层是一个巨大的体验区,称作“寻觅之旅”,主要表现中国建筑的特点特色。游客可以乘坐观光有轨小车进行游览。除去月台,还有桥区,园林区,斗拱区和回到现实四个展区。除去各种特色建筑的展示,打照在其上的灯光也令人神往,哪怕同一样模型换个角度也换了一番风味。这层充分体现了展览方式的多样化,可见设计者也着实是费了不少心思。三层所宣传的是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低碳生活”,体现了节能高效的现代生活理念。整个中国馆内馆的设计主题环绕着一个“水”字,在一层有一条投影营造的水系,二层桥区也有水流过,三层“感悟之泉”汇集了全馆的水。水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说,也有“上善若水”一说。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含蓄”二字,所以,中国馆的设计更应该有所深意,如让人一眼就看穿寓意反而不美。以此来看,用水来体现中国特色,似乎比外墙上直白的大把大把地刷红色更加高明了许多。引用:①处数据引用自百度百科“中国馆”词条;另:部分图片引用自百度空间,具体见图片水印。附中国馆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