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第一节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不仅是希腊半岛,就是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以至黑海沿岸某些地方,也是古代希腊人的活动舞台。多山的希腊阻碍希腊人的陆上交通,到曲折的海岸线,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岛屿,使大海成为交通的主要通道,这一地区的居民利用大海促进了对外的交流联系,特别是希腊战争以后,海上霸权使它有能力控制了黑海和地中海的贸易,从而保证了内部经济结构转向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确立了以外贸为主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结构。在气候上,希腊属亚热带气候,很适宜与人的户外活动,因此体育盛行。在地质上,盛产大理石与优良的陶土,给建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古希腊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与迈西尼文化为其开端,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全2000年为其繁荣时期。希腊本土的文化是从公元前12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历史上分为4个时期,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古典时期的文化是古希腊的代表。希腊人所建立的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所以称为城邦。比较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亚各斯,科林斯等。公元前479年,一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取得了反抗波斯入侵的战争胜利,使希腊的奴隶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它是所有奴隶制国家中的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对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人口中奴隶数已占极大多数,保证了手工业作坊,矿山,采石场与公共建筑工地有足够的劳动力,发展和繁荣了雅典的工商业。奴隶是古希腊社会财富和古希腊历史的主要创造者。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希腊的神是幻想的人,是永生不死的超人,在崇拜神的同时,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希腊的神被视为各行各业的守护神,所以在希腊各地庙宇盛行,它不仅是宗教的场所,也是建筑群和公共活动的中心。古希腊神人同形的宗教信仰对维护自由民的民主政治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民经常要组织体育竞技,诗歌音乐会及演说活动,推动公民文化和体育素养的提高,促使平等,自由和荣誉的增长,维系雅典公民城邦主义的观念。公元330年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兴起,统一了希腊全境。亚历山大在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之后,使国土大大扩张,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州的庞大帝国。从此,希腊的历史进入了普化时期。城市经济与建设活动因战争掠夺而繁荣起来。希腊的城市建设也随着帝国势力而伸展到各地。第二节爱琴文化的城市公元前2000年,爱琴海诸岛及其沿岸大陆的城市中已有相当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它的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迈西尼。克里特爱琴海的克里特岛由于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航线上,商业很盛,传说岛上有90-100个城镇,如高尼亚城,摩里亚城,费斯塔城等。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诺索斯城,号称众城之城。这些城镇是围绕高地上的防守据点或宫殿而形成的,都是不规则形,街道弯曲,住宅参差拥挤,一般没有设防的城墙,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按职业分区聚居。城市建筑全部是世俗性的,主要的类型有住宅,宫殿,别墅,旅舍,公共浴室,作坊等等。后期城镇建设受神话影响,每一城镇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在诺索斯城有规模很大的米若斯王宫,还有国王的宫殿,外国商人的旅舍,公共浴室等。迈西尼公元前2000年后半叶,继克里斯之后,迈西尼成为爱琴世界中心。迈西尼的主要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卫城里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外面有一道以极大的石头砌成的城墙包围着。宫殿建在山岗高处的一片人工筑成的平台上,可以从它的平台屋顶上眺望远处。卫城有个举世闻名的城门叫狮子门,城墙在问的两侧突出,使门前形成一个狭长的过道,加强了防御性。迈西尼的泰仑卫城建于公元前14-12世纪,设防严密险固。泰仑城和它的王宫都反映当时的建设有一定水平,成为希腊建筑的雏形。第三节希腊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城市荷马时代以后,公元前8至6世纪,是古希腊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变化和文化艺术繁荣时期。公元前594年梭伦变法,禁止雅典人变成奴隶,赋予平民参加政治,军事活动的权力增大,提倡农田水利,种植橄榄葡萄,发展手工业,鼓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发展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保证了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古希腊文化是直接受古代东方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没有特权的僧侣阶层,是文化艺术科学的发展较少受到阻碍。古典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所著《政治篇》探讨了城邦的社会,人口,家庭,伦理,贸易,宗教组织,边防等问题。他的著名实际撒谎能够是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开端,柏拉图的名篇《乌托邦》表达了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设计。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光辉。希腊工商业奴隶主在经济实践活动中认识了许多新事物,也接受了古代东方国家某些数学天文等方面的知识,推动他们进一步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平民在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一它的原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代表传统势力的奴隶主贵族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作了艰巨的斗争。希腊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的,先进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以及发达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希腊城市设计的发展。一.圣地建筑群与卫城在共和制城邦里,受崇拜的守护神以及民间的自然神的圣地发展了起来。有一些圣地的重要性超过了旧的卫城。它们不同于以防御为主的卫城。在圣地里,定期举行节庆,人们从各地汇集,举行体育,戏剧,诗歌,演说等比赛。节日里商版云集,圣地周围也建起了竞技场,旅舍,会堂,敞廊等公共建筑。在圣地中心,建立起神庙。圣地建筑群突起了旧式卫城的格局,它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的中心。各地圣地建筑群善于利用各种复杂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圣地中心的神庙在构图上统率全局,它们即照顾远处观赏的外部形象,又照顾到内部各个位置的观赏。德尔裴的阿波罗圣地与奥林比亚圣地是这类圣地的代表。回顾先前的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卫城位于城内高地或山顶,并视为神圣地段,在贵族寡头专政的城邦里,神庙及其它建筑的规划构图,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无生气感。拜斯顿的卫城就是如此。圣地建筑群与卫城两种建筑群布局的不同,反映着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对立。由于共和制城邦比贵族专制的城邦进步,终于创造了以自由的,与居住环境和谐协调的古典时期雅典卫城建筑群。二.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雅典希波战争以后,希腊城邦奴隶制经济进入全盛期。手工业,商业,航海业高度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和民主思想的抬头,自由民,城市平民的地位的提高,使城镇建筑从只考虑帝王和神灵转向为整个城镇形态上也有所变化,如雅典,作为全希腊的盟主,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成为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原来是一个破落不堪的小城市,变成了拥有许多重要建筑物的城市。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的全盛时期,人口未超过10万人。由于水源和食物供应的困难,古希腊城市很少超过1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人口则通常为5000-7000人。雅典与希腊其他城市一样,在希波战前,未建造城墙。希波战争后修建了雅典与距雅典8公里的滨海庇拉伊斯城的城墙以及修建了从雅典至庇拉斯城公路两边的城墙,在其南法勒伦又修建了一道城墙。这样,就完成了从雅典至海滨的完整防御体系。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与卫城山脚下。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最后形成整个城市,与其它早期希腊城市一样,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则,广场的庙宇,雕像,喷泉或临时性的商贩摊棚自发地,因地制宜地,不规则地布置于广场侧旁或其中。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雅典中心广场上有一个敞廊,面阔46.55米,进深两间,18米。这是公布法令的地方,城市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一般小巷仅能供一人牵一驴或一人背一筐行走。街道的无系统,无反向性,有利于巷战阻敌。道路无铺装,卫生条件差。雅典全盛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筑类型甚为丰富,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船埠,体育厅等。剧场位于山坡,利用山地半圆形凹地进行建设,即节约土方,有利于保持良好音质效果。体育场建设亦充分利用合适地形。为了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同一街区。经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街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古典盛期的作家狄开阿克描写雅典,满是尘土而十分缺水。大多数住区肮脏,破败,阴暗。雅典卫城雅典卫城在希波战争中全部被毁。战争胜利后,重新建造(公元前448-406年),为时40年,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雅典极盛时期的纪念碑。雅典卫城在城内的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上墙形成大平台。平台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雅典卫城的建筑是三向量的实体。卫城的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们长时期的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卫城的各个建筑物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的雕塑。从卫城内可以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它即考虑到置身其中时的美,又考虑到从城下四周仰望时的美。其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进行过程来设计的,即在山下绕卫城一周,上山后又穿越过它的全部。它使游行的行列在每一段路程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优美的建筑景象。为了照顾上下的游行行列的观瞻,建筑物大体上沿周边布置,为照顾山上的观瞻,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观赏角度朝向人们。游行队伍进入卫城大门之后,迎面是一尊高达10米的金光闪烁持长矛的雅典娜青铜雕像,这个雕像丰富了卫城的景色,并统一了分散在周边的建筑群。绕过雕像,地势越走越高,右边是宏伟端庄的帕提隆神庙,体现了雅典人的智慧和力量。向左边可以看到白色大理石墙衬托下秀丽的伊端克提翁神庙女像柱廊。其装饰性强于纪念性,起着与帕提隆神庙对立与统一的构图作用。为了体现城市为平民服务,在卫城南坡有平民活动中心,露天剧场和竞技场等。1940年希腊多加底斯分析雅典卫城,发现其中建筑布置,入口与各部分都有一定关系,并证明它合乎庇撒格拉斯的数学分析。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文化珍宝之一,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三,希波丹姆规划型与米利都城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大多以自发形成。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均不规则,许多城市的外部空间以一系列“L形空间叠合组成,造型变化多姿。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造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这种规划结构形式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埃及卡洪城,美索不达米亚的许多城市以及印度古城莫亨约-达罗等城市中早已有所应用,但希波丹姆却是最早把这种规划形式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在此之前,古希腊城市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路网不规则,多位自发形成。自希波丹姆以后,他的规划形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希波丹姆的规划形式在他本人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元前475年左右希波丹姆主持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公元前446年左右希波丹姆规划建设了拱卫雅典的城邦滨海口岸庇拉伊斯。公元前443年希波丹姆从事建设赛里伊城(今位于意大利)。自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形式进行建设,特别是其后希波化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殖民城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