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环境设计任课教师:杨一丁周数:3周时间:2004.11.29—12.17建筑小环境是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小空间,是室外环境中的小环境,是建筑内部与外部联系过渡的部分,又是城市系统中的功能节点,其特点是使用人数有限,功能较单一,环境目的性明确。本课程将围绕这一对象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建筑小环境因随时间维度推衍的生活方式、文化政治、建造技术等背景因素而呈现出来的不同模式,经由典例分析和实境体验,认识建筑小环境丰富的功能属性。要求学生学会从情境与功能两方面来剖析已建成的环境,并初步掌握建筑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点和流程,完成简单的方案设计,进一步强化空间概念及运用能力。培养和训练实体模型、文字、图示和语言等的多种设计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简介•基础概念认识——建筑小空间的概念、属性和设计基本原则。•典例剖析体验——理解归纳环境要素及其组合关系在建成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场景功能空间——观察捕捉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空间功能内涵。•局部设计手段——综合运用各类设计元素和手段,深化细化设计的内容。使用教材参考书目•《建筑小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专业网站•abbs建筑论坛•景观中国#1作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选或对给定建筑小环境实体对象进行分析,以文字报告方式提交。要求每位学生单独完成。#2作业:针对给定场地,结合周边环境状况和使用要求进行方案设计,以工作模型和平面图纸方式提交。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完成该作业,每组人数不超过4人。建筑小环境概述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界中原有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植被及被一切生物所构成的地域空间。•人工环境:人类改造自然界而形成的人为地域空间,像城市、乡村、建筑、道路、桥梁等。•保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本外部条件。随着对自然环境改造极限的到来,人类更多地进行人工环境内部的调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归,以保证自认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平衡性、适宜性,保证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在为自己营造舒适、美丽、安全、实用的生存环境。建筑环境•建筑学领域研究的环境一般指城市景观环境。•城市景观环境组成:建筑环境、绿地环境、街道环境、广场环境及小品设施等。•人们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活动:工作、休息、行走、乘车、娱乐、观赏、评价、调节心情及相互交流等。•建筑、街道、广场等环境设施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建筑周围的环境是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人们在过渡空间中会感到比较随和,私密性极不受到破坏,公共性也能得到体现,环境具有吸引力,也是小环境设计的目的。•建筑环境:建筑物所控制的一定范围内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包括其附属建筑、围墙、绿地、硬地、小广场以及环境小品等。其范围大小由建筑物的功能和特点所决定。建筑小环境建筑小环境指建筑周围的外部空间,是空间意义上的环境。建筑小环境包括:建筑旁绿地、小庭院、建筑的附属空间(如敞廊、内天井、中庭、屋顶花园等)小游园、公园绿地中各功能分区的小空间、城市小广场、街道河岸休息区等,是为满足人们某种日常生活行为而设置的建筑室外环境。建筑小环境的特点:空间环境尺度相对较小,较强的附属性,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功能相对单一,使用人数有限,环境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同时包含一定的文化艺术性。建筑小环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小空间,它是随着人们日常活动路线而分布的,人们经常会忽视它,但它的存在确实会起到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作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并促进人的社会性交往。建筑小环境的特性建筑小环境是建筑的附属空间,是整体的一部分。建筑小环境的设计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建筑与环境、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建筑小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每一处小环境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或服务某种行为,是环境中的节点。建筑小环境的环境艺术性通过形象、质地、肌理、色彩等向人们表达某种情感,反映一定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的含义,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哲学和艺术的综合。建筑小环境的文化特征建筑小环境要和人们日常观念、行为、习俗、价值观相一致,应考虑使用人的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征。建筑的功能单一性建筑小环境是建筑外部环境的节点空间,功能单一,使用者相对固定并且文化生活背景接近,空间目的明确,兼容性较小,空间形象易于辨识。建筑小环境作用意义建筑小环境常见问题缺乏整体设计缺少休息场所缺乏让人愉悦的视觉形象缺少绿化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推动建筑小环境建设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人们素质的提高人类生理心理的需求建筑小环境设计的趋势•向自然回归•向历史回归•向高技术、高情感的发展建筑小环境的构成要素建筑小环境的形态构成要素表象——建筑环境设施的表面特征、外部形式,是环境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关系——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建筑小环境内外的种种关系。环境设施间的空间组合关系,整个外部环境中各建筑小环境之间的组织方式。性质——建筑小环境的深层含义,表现为环境的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内在取向。建筑小环境的环境构成要素动态要素:人、交通工具、临时性小品设施、一些生物等。静态要素:自然环境设施、人工环境设施影响要素:时间、日照、地理、社会文化和经济控制要素: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和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环境、城市区域形态、城市的廓线、天际线和边缘等。视觉设计•建筑小环境:视觉意义上的空间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观看:需要一定的距离社会性视距:1000-500M,识别人群;100M内分辨具体个人;100-70M确认人的年龄、性别和大概行为动作;30M看清面部特征、年龄和发型,20-25M看清表情和心情。通常以25M视距作为空间设计的模数。•观看:需要一个良好的视野人的肉眼水平视角为120度;垂直视角为130度,其中以60度较清晰。视角、视线、引导、限制•观看:必须友好的景观对景、中心物;识别、唤起•观看:应提供停留空间站点、依托、遮挡;方向的转折和突变处•观看中的环境因素天气、时间等的变化空间层次设计小环境的边界——增强小环境的空间领悟感,帮助把握空间范围。边界处理手段可利用绿篱、栏杆、高差、台阶和坡道、矮墙等。小环境的空间引导——在步行道25M范围内布置建筑小环境,运用道路、台阶、坡道、标牌、空间导向物等加以引导。小环境的内部空间层次——包含空间形态的划分和功能设施的划分,满足人的尺度、促进社会性交往,形成多方位、多类型的次小环境。小环境的视觉层次——作为视觉对象的景观环境应有视觉层次,处理好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关系,应有景深,反映更多的内涵。人和空间的关系户外活动空间户外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有利的空间可以使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向社会性活动转化。小环境内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布置是满足交往的物质条件。人的社会距离和空间亲密距离:0-0.45m(双人座位)个体距离:0.45-1.3m(面对交谈)社会距离:1.3-3.75m(小环境尺度)公共距离:〉3.75m(互不相干)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熟悉亲密程度、场所情景、文化背景、年龄阶段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私密性和领域性空间需求的公共性——人际交往空间需求的私密性——个性自我空间需求的领域性——控制欲、归属、认同局部空间设计小坐的空间座位应设在人的视线所及之处,周围边缘的位置比中间的受欢迎,角落和凹处的位置较受欢迎,良好视野的位置较受欢迎,还要考虑其它附属设施的安排,以及材质色彩等。桌椅摆放方式:桌角式、并排式、对面式行走的空间周围的景色:美丽新奇路况:干净、防水、防滑路面材料:色彩、花纹、文字符号相同的信息保证空间连续性聆听的空间人工声音和自然声音结合满足听觉需要观看的空间对看的位置、方向、距离以及观看的对象进行设计,满足视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