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专题讲座》阜阳十九中王洪飞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语文教材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高效阅读。反差如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让小说阅读教学走进中学生,让他们摆脱对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而让学生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不让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语文内涵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一、粗读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具体的实施策略是: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2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一般而言,较长的作品可安排课下默读或者是课堂速读。较短的作品则在课堂上阅读,同桌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和交流。2、结合课文,积累常识。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杰出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有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有些折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变迁……了解这些作家,吸收他们的精华,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如读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学生就能感受到荒原上的漂流者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这恰恰是人类生命的可敬之处;阅读《红楼梦》,学生不光能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坎坷的身世,并且能对封建王朝中贵族青年的人生情感、理想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撷取课文大意,循文导法,理清作者的叙事线索,把脉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阅读中只有了解文本的逻辑层次与有机联系,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那么教师在学生撷取大意时,应重点指导他们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人物关系、文章线索、感情脉络、事件变化。不同的小说叙事的脉络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如《孔乙己》叙事就是以孔乙己的一生悲惨不幸的遭遇为主线的。粗读正如摄像机,文中“故事”尽收眼底,这个过程为下面的研读打下了基础。二、研读所谓分析性研读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整篇课文的一两个专题,作研究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研究专题的阵地,让学生沉浸于作品语境中,开展研究琢磨品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践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个体生命的探索激情、好奇心和责任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其关键是铺垫切口,提炼专题,展开研读(拓展创新)。切口要小,抓住一点,由“点”运而成为“线”,以“线”串“珠”;专题要“专”,要能涵盖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研读要到位,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要调动多种思维的活力,并力求求异思维的发散。具体来说,笔者运用了下面几种研读思路,收到了良3好的效果。1、突破中心,全面开花。这种方法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例如学习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当学生读完小说后,我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先来突破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仔细研读本篇小说的文题,花儿落了在本文中有何深刻含义?辩证分析,挖掘主旨。2、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对于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头绪比较多的课文,仅靠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即使找到了一个问题,也会使学生觉得范围较大,增加问题难度,这种文章可采用“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式。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可以从多角度编拟,同时让这些问题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咬文嚼字,力透全文。我们常说“人贵直,文贵曲”,文学写作的“曲”主要表现在语文的丰富性,表达的含蓄性和意象的复杂性等上面。失之,文学就不能成其为文学。正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起到穿透全文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习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些语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两种教学策略:(1)品题眼。题目重于课文,犹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抓住题目,就能明白文章的要义。另外借助题目来引导问题情境,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因为题目踞于文章之首,最先印入读者之脑,如能借题目生动引入,学生心里活动指向集中,就会产生阅读兴趣。“品词”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兴奋点,以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究竟的悬念和急于研究的欲望,从而为研读开一个好头。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就让学生细细来评这个题目,我抛出的问题是:中举是一件好事,你如果写,应该围绕题目怎么写?学生便有了许多的答案,在品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2)炼文眼。文章表情达意是否得体动人,全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因此我们在展开研究时,也要抓住那些“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句子入手来探究全文,统揽全文。以上两种研读专题的提炼方法,是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尝试后的浅层次体会,本着“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方法的自主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三、品读4所谓鉴赏性品读,就是在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鉴赏和感悟课文。读书有两种境界:“入书”、“出书”。“入书”即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出书”则是“鉴赏和感悟”课文。阅读过程如果只是“入书”,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和感悟课文(即“出书”)就显得十分重要。1、词语为触媒。“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多杂性的设计上都很讲究。同样,一篇好的文章对词语的选择也必定很考究。“一语双关”便是对词语很妙的称道,要在词语上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文章才会余味无穷。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咀嚼词句,体会一些词句的弦外之音,品味出这些文句的深刻含义。《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便值得学生深思。2、标点处引发。高明的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致力于遣词造句,还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再三斟酌。标点用得巧,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要想真正深入理解课文,不妨留意作者对标点的巧妙安排。3、质疑为契机。培根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处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可见质疑对于学习有多重要。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奥楚蔑洛夫“变色”速度的快是惊人的,但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且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如果学生能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和质疑,我觉得我们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4、结局再猜想。文章总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能够以语言中的情感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文章便是好文章。可有时课文已戛然而止,读者的情感却还停留在文章中,情致还意犹未尽,尤其是小说,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若能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力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文章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空白点”为学生阅读信息的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四、延读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一只船上的双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只桨缺一不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00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作品建议,推荐的名著中小说就站到了6部(不包括教师推荐),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海量阅读,以拓宽视野,增加阅读知识信息量,提高语文素养。1、纵式:思辩性研读。长篇著作故事情节长、人物关系多。课文节选的往往只是一回、一章,因而学生学完课文后,故事结局、人物命运却牵动着他们的心,正如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在这种阅读状态中,读者的创作与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快与收获也不是一般的阅览可以比拟的。2、横式:专题性延读。与思辩型延读相比较,专题型延读更能体现研究性阅读探究能力的发掘。所谓专题型延读即阅读同一作者关于同类人物,同类主题的文章,以进行相关性研讨。如学《阿Q正传》、《孔乙己》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归纳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他们身上都集国民的劣根性于一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便是鲁讯的评价。再让学生来阅读《祝福》、《故乡》,把4个命运相似的人物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使学生对鲁讯的写作风格(如匕首)、批判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在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对《项链》等进行专题研读,挖掘不同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文学大师的艺术造诣。五、回读中学生阅读的课本教材小说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教辅资料可供参阅。但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未必有老师的指点,想把一篇长篇小说或是一部名著一次读懂消化,这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时我们就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回读”。回读,就如牛之反刍,一次消化不了,可以重新来消化一次,精华就这样被慢慢消化吸收了,“一口想吃下一个胖子”是很难办到的事。初中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水浒转》《西游记》就非常适合学生回读几次,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如果只是读一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想必印象肤浅,收效甚微。阅读小说正如游览胜景一般,需要仔细观赏领略。“粗读”为我们描绘导游图;“研读”引领我们走向各景点;“品读”赋予我们游玩的快乐;“延读”则让我们沉浸在美的韵味中,流连忘返。“回读”则让我们在曲径通幽中看到景中之景。这样的旅游才是真正的旅游,这样的阅读才是完美的阅读,才能让我们走向作者,走向作者的情感6世界,走向作者所在的时代,与其共忧患、共愉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便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阅读境界吧!附:小说学习技巧[考查要点]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要点]小说文体知识一、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二、类型:小说分类常识:划分角度、小说类型举例(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篇小说《城南旧事》短篇小说《故乡》微型小说《夜》7(2)按时代分:现代小说《创业史》古代小说《三国演义》(3)按国内外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按内容或方式分:战争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言情小说《在水一方》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三、阅读小说应该掌握其三要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