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诗四首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象。走近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授太子宾客职,因此,世人又称他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作品《陋室铭》为后人所熟知。有《刘梦得文集》40卷传世。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感到寂寞凄凉,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万里晴空,一只鹤展翅凌云直上,就引发我的诗情到了蓝天。想一想1、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秋天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2、诗人对秋有着怎样的超越古人的认识?逢秋悲寂寥秋日胜春朝2、3、作者对秋的独特认识,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对比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5、诗人为什么说秋天胜过春天呢?(用原文回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6、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孤鹤7、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借鹤寄托了什么?秋天有许多景物可写,但诗人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虽然这只鹤是孤独地,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萧杀的氛围,使人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斗士,是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诗人以“鹤”自喻,借一只白鹤排云而上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要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积极、乐观、向上的高洁情操。8、《秋词》中哪一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迈乐观,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便引诗情到碧霄悟一悟通过对全诗的学习,想一想,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神。全诗小结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夜雨寄北李商隐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作品与作者夜雨寄北李商隐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题解题解《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回首页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绝句)品读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品读、停顿、会意视频会意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巴山夜雨涨秋池。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何当共剪西窗烛,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却话巴山夜雨时。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品读欣赏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品读欣赏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品读欣赏合作探究1.本诗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那么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2.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精彩展示1、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回家的日期,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句得到。2.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未有期,大雨聚至池中涨满了水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余味无穷。小结:诗文欣赏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苦雨深秋的落寞和相见共语的期盼之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今存诗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背景: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年老力衰僵直地呆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理解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了,我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声风雨,激起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奔向北方去杀敌。理解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报国情怀!(高要求:会赏析)体会主旨,语言,表现方法1、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2、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虚实结合”的写法。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通过“风雨”把现实(“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与梦境(“铁马冰河”)联系起来。3、“风吹雨”同时象征南宋王朝随时将颠覆的命运。4、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现实僵卧孤村()→不自哀→()对比尚思为国()→戍轮台→(老有所为)联想夜阑卧听(个人生活)→风吹雨→()(双关)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平生壮志)爱国联系处境凄凉关怀国家收复失地抗金义士国家颓状象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表达了诗人不忘恢复中原,渴望马革裹尸的豪情。同时又反衬出现实的严峻和可悲。潼关谭嗣同背景关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作者关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诗意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拘束久远簇cù:簇拥自古以来,白云团团簇拥着这巍峨的潼关城,猎猎西风吹散着清脆的马蹄声。黄河从此地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河床束缚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变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争奇斗险。小组合作探究诗歌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修辞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情感关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