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孝心”工程培养“爱心·责任”实践与研究报告安丘市石埠子小学校长刘学武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孝,作为一种情感纽带,维系着血缘关系;孝,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早已被人们认可。孝敬父母,是人类相生相亲的自然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传统伦理文化,自孔子开始“孝”便当作“仁之本,义之先”的基础道德原则,孝敬老人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的一条道德规范。无论是君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以孝为荣。孝子贤孙层出不穷。古代有虞舜孝感动天,老菜子舞彩娱亲,包拯辞官事亲。近现代有林则徐性尤孝友,叶剑英尽孝听母教。陈毅为母亲洗尿裤,廖承志事母至孝。邓小平同志也深情地说过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许许多多的孝心孝行,为今人和后人做出实践孝道的光辉榜样。当今中国,也不乏大孝之子。在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年仅38岁的田世国在自己生命周期的巅峰,将肾捐给了年届68岁的老母亲的感人故事,以及大义至孝的普通的矿工谢延信,在妻子早逝、女儿伤眼、岳父重病、岳母年迈、内弟呆傻的情况下,能32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青春、幸福和健康奉献给前妻的三个亲人、而且是老弱病残的三个人身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传承中华孝文化精髓的楷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门正面墙壁上悬挂的一幅标语就是“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或“爱科学”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指望他真心真意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呢?”曾经有报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没有回答记者往往希望听到的“商机”二字。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我校处于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石埠子镇,全镇草莓种植业已成为本镇经济建设的支柱。经调查,(乡镇合并以前)有70%的学生家庭直接或间接参与草莓种植业,正是这群“草莓人”的吃苦耐劳、坚毅聪慧创造了草莓之乡繁荣的经济。但随着草莓之乡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孝道”美德正渐渐地被人遗忘,人们传统的孝道观念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天大地大不如票子大,爹亲娘亲不如金钱亲。你到农村听听看看就知道,儿女不关心父母、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现象相当普遍。以前是“家贫出孝子”,现在成了“家贫出逆子”。我们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在农村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一年吃不上两次肉,平日兜里没有一分钱,小病挺着,大病等死的例子随处可见。有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半数儿女对父母感情很麻木有的与父母同住在一院但一年也说不上一句话,有的儿女非过年不登门,漫长的平日对父母不管不问,既不打也没骂,不情愿地尽着一点为人之子最低的责任。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正处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时期的学生中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娇生惯养、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只知索取长辈之爱而不图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听父母的教诲,与长辈顶嘴时有发生,不孝的行为导致品德败坏,纪律松懈,学习懒散,家庭出现了子唯教育的普遍现象。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顶嘴的声音盖过了父母;父母辛勤劳动赚钱,勤俭节约,孩子好吃懒做,出手阔绰;孩子在家中习惯任性,颐指气使,父母就像是围着“太阳”转的“月亮”,默默奉献……就我们石埠子小学而言,长期以来由于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言行不一和“知行”脱节现象。致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前几年一直出现滑坡现象。因此从孝敬教育着手,规范学生的行为,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更好地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落实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2006年春季以来我们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努力找到了一个学校德育“支点”,一个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支点”,这就是以“孝敬父母”为起点的“孝敬教育”。我们把“构筑‘孝心’工程培养‘爱心·责任’”列入实践与研究的范畴,逐步树立起了“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构筑了“以孝心教育为支点、以爱心教育为基础、以责任心教育为目标”的“三心”德育教育体系。旨在增强学生的孝敬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切实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优化和改善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二、研究的预期目标及主要内容(一)研究的预期目标我们试图通过我们把“构筑‘孝心’工程培养‘爱心·责任’”的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初步具有孝敬的意识,掌握孝敬知识,养成良好的孝敬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崇高境界。反过来,社会、家庭又能更多地来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状况,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做孝敬标兵,构建和谐的社会,促进学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着重探索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孝敬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建立有效的孝敬教育运行机制。2、创建孝敬教育所需的环境氛围。3、着眼于学生孝敬教育意识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孝敬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从中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德。4、重在使学生“孝亲敬老”的情感很自然地发生四个迁移。一是学生“孝亲敬老”的情感迁移到尊师爱生上。二是学生“孝亲敬老”的情感迁移到爱班爱校上。三是学生“孝新敬老”的情感迁移到爱社会上。四是把学生“孝亲爱家”的情感迁移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三、实施孝心工程的八项措施(一)创设浓郁的孝敬教育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孝敬习惯奠定基础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本书,学生可以在“多看”中“多识”,进而“多问”。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副画,学生可以在学习、欣赏中树立孝敬意识,培养孝敬能力。因此,我们立足现状,因陋就简,力求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想方设法,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1、让墙皮说话,为学生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把教室腰线以下的墙裙全部涂上黑板漆,建立“孝敬墙”。在校宣传窗设立“孝敬窗”;定期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孝敬教育”的专题节目;黑板报中增设“孝敬角”。总之,在整个孝敬教育中,学校力求把孝敬教育融入一景、一物、一事之中,为学生们的孝敬习惯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2、开设“知心屋”,为学生养成孝敬意识提供心理保障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待人处世较天真,但多迷惑。“知心屋”的开设,则成了众多学生找回自信与勇气的港湾。“老师,我妈妈为什么整天忙于大棚草莓,而不来关心我、理解我呢?”“老师,为什么那么多小朋友不喜欢我?”而辅导员总是耐心倾听、引导勉励。(二)创设孝敬课,增进孝敬教育的知识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教材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只能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有关孝心方面的内容。而学科课程中与孝心有关的内容却少之又少,有时教师运用起来显得牵强,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另外,孝心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写在书本上,而应该付诸行动,要把孝心变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实际上孝心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在看似平凡的小事中亲自去实践,让孝心伴着孩子一起成长。为此,06年春天以来,我们在广泛征集广大教师和家长意见的情况下,自编了以《孝心无价》为题的孝敬课教材。教材选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名人的孝敬故事。课程开设依托晨会、班队与思想品德课,间周一次。由班主任任“孝敬课”辅导员,做到孝敬课教学计划、时间、教材、教员“四落实”。孝敬课教育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围绕尊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这一主题进行;第二阶段:主题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承担对他人的责任;第三阶段:主题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承担对集体的责任;第四阶段:主题为:奉献社会,献身四化,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四个阶段的内容相互联系,紧紧围绕个人的责任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提高并且将孝敬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紧密地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课间交流时,有的同学说:“孝敬教材中的子仲负米、陈毅探亲,他们的孝感天动地,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孝顺长辈,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伟大,但至少我们能让父母放心、省心、舒心、替父母洗件衣服、盛碗饭等。”有的说:“我读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属牛的父亲》、《我能帮妈妈做事了》感受到:父母劳累了大半辈子,为了使我们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作一个好子女。”学生通过读这类文章,从一个个主人公的事迹里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们开始反思,他们开始学习,他们开始行动。(三)设立“孝敬日”,布置孝敬作业,建立“孝敬课”实践笔记为了把孝敬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决定: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每年的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6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孝敬日”。要求每个学生,在“孝心工程”活动期间和“孝敬日”承担至少一小时的家务劳动或社会公益劳动作为一项必做的家庭作业布置给每位学生,促使学生以各种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孝心和爱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当一天父母”的易位型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生活。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辛苦,产生为家庭、父母分担忧虑的愿望,这种责任感的产生会使他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独立位置,减少依赖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来自家庭的责任感,才可能渐渐演变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内,则广泛开展家务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技能比赛,“父母生病时”、“我为父母过生日”等主题队会以及征文活动。校内外互相结合,教、学、做合一,融抽象的“孝心”教育于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思想道德的升华。从爱自己的父母到爱别人的父母,扩大到爱人民,爱祖国,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同时学校创设了三个“集体流泪的节日”,即“母亲节”“毕业典礼”“教师节”。三个节日都是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上做文章。我们利用母亲节进行亲情教育,让“永不让母亲失望”这句朴素誓言伴随着孩子成长;我们利用“毕业典礼”进行爱校教育,在学生依依惜别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铭记;我们利用“教师节”进行尊师教育,通过“我和我的学生”“我和我的老师”的学生同台演讲拉近心灵,沟通情感。在“孝心工程”活动过程中,学校明确作出具体安排,以班级为单位抓落实。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给家长写一封信(包括家长给学校回一封信),给家长生日寄一封贺信(或贺卡),寄一件自制的小礼物,以表达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班级做到“三个两”:即:召开两次主题班会(一次进行动员,一次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表扬、批评、总结);出两期活动专刊;总结两个典型人物,组织报告会,以典型促进“孝心工程”活动深入开展。我们还创造性地设计了《石埠子小学“孝敬课”实践笔记》。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记载回家“孝敬日”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过程和效果等,并以此为考核该课成绩的一个重要事实依据。(四)签订“协议书”,印发“考核单”,促进校内校外结合,强化“孝敬教育”对家庭和社会辐射功能。在孝敬教育过程中,我校大胆冲破学校围墙的束缚,树立大教育观念,把开设“孝敬课”放到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了“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新型教育机制。我校精心设计了《石埠子小学“孝敬课”教育协议书》,学校与家长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