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2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的体会教育部2000年1月9日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指出:“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目前中共中央提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草案》无疑是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的计算机教师,为《草案》的出台而欢欣鼓舞,也深感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下面本人对《草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草案》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过去,各中小学的信息(计算机)课都是作为选修课或者劳动技术课来开设的,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在课时安排、教学质量上都很难保证,信息技术课常常被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还经常被挤占,一旦遇到期中或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课就会被停掉。我们希望《草案》的出台,能让信息技术课真正受到足够的重视,成为发展学生能力、推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必修课。二、信息技术课程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草案》指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科技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而科技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正发生本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成为科技进步的推动力量。教育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在中小学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的目标,就是要着3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小学、中学与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应充分尊重学生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提出不同要求。《草案》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1、小学阶段:主要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为目标,并注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尤其是在当前以Windows95/98为操作系统的时代,很多人只会用鼠标不会用键盘。我认为小学阶段应把键盘练习作为计算机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否则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就很难再纠正。2、初中阶段:主要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角度看,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爆炸,很多工作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单凭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有所成就的。而我国现阶段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种性格是与当前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对它们将来的成长极为有害。计算机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3、高中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个阶段应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主动去获取知识,学会处理所获得的数据。另外,通过对一些程序语言的学习,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即将成年、走上社会的高中生,还应使他们懂得,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及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违犯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4四、关于教材的编写1、实行“多纲多本”,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较大的投资,因而《草案》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草案》确定的教学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为原则,设计符合本地实际的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原则上统一、内容要求上灵活。2、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的编写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3、教材体系应以“模块化”结构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技术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信息科学教材已经不可能象以前一些传统学科那样一本书用几年甚至几十年了。教材体系的“模块化”可以使教材方便修改,及时更新,用最新的知识来充实教材内容,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4、教材内容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采用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方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以教学效果为考核教师成果的依据。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5、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上,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法,但从教学效果看,“目标/任务”的明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⑴教学中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减少盲目性。明确了目标任务,学生才可能有针对地去学习,以完成目标任务为最终目的,最后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⑵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是以完成目标任务为标准,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作为对每个学生学期学习情况综合考评的依据,这样也可以避免了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缺点。五、教学评价体系“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和评估学生作品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当以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为主,这是5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一致的。要鼓励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探索教学评价的新途径。对于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组织经验介绍,大力推广。“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六、组织与实施1、在思想认识方面,“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2、在具体实施上,“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城市初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5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最迟于2005年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他地区的小学最迟于2010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各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争取尽快实施上述规划目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提前实现以上规划目标。”3、在资金投入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并保证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来源可明确规定为:财政拨款、部分教育设备费、部分城乡教育附加费、部分勤工俭学收入。还可采用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如贷款),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4、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各地要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培训体系,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培训。”总结: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作为一门学科,信息技术还是新兴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我们坚信,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愿我们的教育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人才。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