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喜欢和接受。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现选择几个初中教学课堂中的典型现象进行透视。【现象1】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队小组成员。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现象2】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老路。【现象3】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现象4】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刚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遇到学生会创新思维,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不断总结反思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上几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以上这种合作是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造成。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作法。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问题,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等,这些角色还可以适当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了每位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小组活动。三、选择合适的内容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该注意适当的选择1、选择规律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对于一些规律性强,覆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广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四道计算题。1、(1+2x)(1-2x),2、(2a+3)(2a-3),3、(100+1)(100-1),4、(x-6)(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2、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比如,初一教材中有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此题。3、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多种途径化的问题。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后,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结果发现学生编出了很多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到了解决问题途径。四、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在合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1)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在日常工教学工作中,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合作的方法、技能,以保证高质量的合作。比如:小组合作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学习目标,确保分工到个人;要求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纠正,教会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有条理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接纳不同的意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2)加强课堂管理,参与合作学习。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常会表现一些问题,有时会发现小组活动中出现学优生一统天下,几乎包揽所有的任务,学困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合作交往中,性格外向的学生抢着发言争着表现,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当听众,有时也会发现小组讨论看起来似乎非常热闹,但实质有些在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为避免这样局面的产生,教师一定要将学习任务分到个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此外,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于课堂教学,“低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了课堂的交流效度。(3)及时反馈总结。在合作学生中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难免会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有时在应用上也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及时针对学生讨论中提出了问题进行反馈,补救,及时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然后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点评,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和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能对自己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