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生物圈(biosphere);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幅;内稳态;光补偿低和饱和点;光周期现象;长日照、短日照和中间性动植物;三基点温度;阿伦定律;贝格曼定律;等渗、低渗和高渗动物;最小因子定律;耐受定律;生活史;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生态位;寄生;互利共生;群落;生活型和生长型;优势种与建群种;层片;同资源种团;植被群落的镶嵌性;群落交错区;群落演替与波动简答题1.简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涉及的主要环境3.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分哪几个阶段,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4.生态因子的种类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5.限制因子及其生态学意义6.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7.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8.水因子的生态作用9.土壤的生态学意义10.简述r-K选择理论及其意义,r策略和k策略物种的异同11.繁殖的基本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12.简述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13.简述他感作用及其意义1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15.如何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现象16.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18.简述群落的时空结构布局特征19.边缘效应及其实践意义20.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21.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22.简述单顶级群落学说与多顶级群落学说的异同点23.试述外界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4.生物群落分类与排序的异同25.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群落分类系统的差别26.中国群落分类系统的原则、系统与单位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用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内稳态: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量正好与呼吸作用相等之处。光饱和点:到达一定强度后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效率不会提高。光周期现象: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所造成的昼夜长短在各地是不同的。昼夜长短不同于其他因子,在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不变,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都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长日照,短日照和中间性动植物:长: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能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殖。短:日照短于一定时间才能开花。中:只要其他条件合适,不管什么光照都能开花。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贝格曼定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要大。等渗,低渗和高渗动物:淡水动物体液浓度对环境是高渗性的,体内盐度降低时,会使排出体外的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并通过植物和腮,主动吸收盐。等渗:大多数海洋动物。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耐受定律:生物的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物种不能生存,灭绝。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只繁殖一次即死亡的生物称为一次繁殖生物,一生中能繁殖多次的生物称为多次繁殖生物。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群落:在特定空间和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生长型和生活型: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生长型:木本,半木本,草本,叶状体植物。优势种与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称为优势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层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植被群落的镶嵌性:镶嵌性层片在二维空间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演替和波动: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波动是短期内可逆的变化。简答题:1.简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水资源危机,人口剧增,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物大量灭绝,河水遭到严重污染,渔业资源逐渐减少,大量适用农药的危害,地球温度明显上升,酸雨现象正在发展。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涉及的主要环境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环境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环境到人与人类社会。3.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分哪几个阶段,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物学时期。研究层次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4.生态因子的种类及其作用的一般特征气候,土壤,生物。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5.限制因子及其生态学意义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主要价值是使生态学家们找到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找到限制因子就等于找到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6.有效积温法则及其意义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K=N(T—T0)。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历程;——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7.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阿伦定律,贝格曼定律。生理方面,通常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等降低冰点。8.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的溶剂;是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能调节体温。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低,最适,最高3个基点。水分不足时可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周期性繁殖和降雨季节有关。9.土壤的生态学意义为陆生生物生活提供基质,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10.简述r-K选择理论及其意义,r策略和k策略物种的异同有利于增大內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称为k选择。意义:用于较大类群之间的比较,也可用于近似物种之间的比较,同一物种不同型或不同环境个体的比较。异同见书上表。11.繁殖的基本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营养生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意义:在现存环境条件下的扩展性。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进化速度。12.简述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条件下,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是一样的。C=w*d—3/2自疏法则:随着密度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存活率。在高密度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出现自疏现象。公式见书。13.简述他感作用及其意义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态学意义: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和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1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15.如何理解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现象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很多,包括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趋向于促进和增加;负相互作用趋向于抑制和减少。16.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在特定空间或环境下,具有一定种类组成的生物种类与环境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演替,季节动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1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1.优势种与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组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不同层次可以有不同的优势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亚优势种:落后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结构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有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常见种类,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和稀见种:出现频率很低的种。意义: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群落研究一般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18.简述群落的时空结构布局特征1.群落的外貌和季相:群落的外貌由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决定。随时间的推移呈周期性的变化,特别是随季节变化,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称为季相。2.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主要与光的利用有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3.水平结构:镶嵌性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我们称为镶嵌性。19.边缘效应及其实践意义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生态交错区影响生态系统间能量、物质、物种、信息流与再分配。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对交错区的管理等。20.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生物因素: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捕食者是泛化种,吃掉有竞争力的物种,使生物多样性提高。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要分而视之。被捕食的种是优势种,则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捕食的是劣势的种类,会降低生物多样性。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干扰对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缺口经常是由干扰造成的;中度干扰假说:中度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3.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不同环境越多),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允许更多的物种生存。4.岛屿与群落结构:岛面积越大,种类数越多。公式见书。岛屿效应;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动态平衡,迁入率曲线与灭亡率曲线交点为该岛上物种数。21.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按时间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的裸露地段),次生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控制的主导因素分:内因性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外因性演替(外界条件的作用使群落变化);代谢特征: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22.简述单顶级群落学说与多顶级群落学说的异同点不管是单元顶级论还是多元顶级论,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与生境相适应的。不同: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多元认为除气候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多元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