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主讲:李斌电话:13883480106E-mail:lib1689@126.com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研室2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3我国目前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障碍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乡镇企业全面萎缩,经营效益连年下降在西部小城镇,以上问题更为突出,非农业收入与城镇化水平更低,与东部有明显的差距4■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50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讨论焦点: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小城市重点论★城乡一体化论★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5城镇等级等级标准(万人))行政等级一(超大城市)250副省级二(特大城市)100-200地级市三(大城市)50-100地级市四(中等城市)20-50县级市五(小城市)20县级市建制镇六5-10县城七3-5中心镇八3集镇我国城市及建制镇划分标准6关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7美国城市群89中国特大城市的分布10城市群落的形成11中国城市群与城镇体系分布图1213长江三角洲城镇分布14京津塘地区城镇体系分布1516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佛山江门顺德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芜、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1718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9正在加强同香港、澳门两特区的协调,这对于打造一个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甚至是大华南经济圈,将起重大作用。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发展目标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20°●●●●●●●●●●●●●●●镇江南通常州苏州舟山宁波无锡泰州杭州上海南京扬州绍兴嘉兴湖州120°122°30°32°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21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优势条件22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市场一体化信息一体化资源一体化环境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形态一体化发展目标23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以及该地区在世界背景中的地位,首先要衡量该地区中心城市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力。同一个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不是“平权关系”,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上海是这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非常鲜明的带动、引领、辐射作用。24环渤海城市群●●●●●●●●●●●●●●●●●●●●●●●济南廊坊沈阳承德唐山张家口沧州青岛淄博潍坊朝阳锦州东营烟台日照石家庄保定大连秦皇岛天津北京鞍山抚顺115°125°120°35°40°大北京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鞍山、大连、锦州、朝阳。鲁东、鲁北城市群:济南、淄博、潍坊、东营、烟台、青岛、日照。25§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优势条件26●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27一、域镇体系的概念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28(一)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理解:1、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2、核心是中心城市;3、一定数量组成;4、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一、城镇体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9(二)基本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开放性30(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四)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3132二、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一)兴起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33(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维宁、邓肯首次提出“城镇体系”一词。(三)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与深化数学方法、动态模拟技术得到应用。(四)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34三、我国城镇体系概念的提出背景和过程(一)从行政和法律的角度看1984年公布的我国《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镇体系。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35(二)从学术的角度去看国内外众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城镇体系规划做过研究。在国内对城镇体系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南京大学顾朝林教授提出的“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即: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城镇网络系统)这一理论目前被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所广泛应用。有人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规模结构”这一概念,他认为空间结构和等级规模结构是高度相关的,应当结合起来考虑,建立二者的耦合概念。36(三)主要研究成果1、城镇体系的概念和特点2、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3、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4、城镇吸引辐射作用与城市经济区5、城镇体系理论基础6、城镇群体及都市圈发展研究37●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历史基础区域基础经济基础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四、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38五、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内容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39六、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40■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方法★注意调查研究,上下结合★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字表达和地图表达相结合41城镇体系规划流程明确区域范围收集基础资料城镇发展条件的分析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制订规划的目标和指导思想选择合理的模型模型是否合理制订规划方案方案是否合理提出实施措施编制报告图件否否是42七、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理念1、由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向比向互动协调型规划即利用咨询、讨论、谈判、交流、参与等措施,在正式的规划途径之外,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政府、部门、社团、企业等)参与规划的全过程,以寻求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与途径。2、由经济单目标型转向综合目标型规划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甚至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它较少考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中,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最佳化成了未来规划的新方向。表征生活质量的“3E”(Economy,Environment,Equity)成为评判规划的标准3、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保证弹性和调控程度的平衡是衡量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效标准。4344454647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48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二)区位与地理位置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1.自然要素。2.运输要素。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4.边缘区位效应。4950在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不同位置引力场强的差异模型”,即:据认为,距某城市距离为d处的城市“场强”与该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衡量)和经济发达程度(通常以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乘积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距离d的平方成反比:式中s为场强,P为人口数,V为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d为距离,此即距城市任意一点的城市“场强”计算公式。51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至更大范围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