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教师职业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正处于成形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明辨是非善恶的正确思想意识。从语文教师层面来讲,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可以有效的将语文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语文学科知识层面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层面,而且语文教师在探索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我德育反思和深入思考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在包括语文学科的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迎合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出兼具丰富知识与良好道德的现代化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将德育教学贯入语文教学的始终。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就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一)通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案例,有的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有的表达了无私忘我的高尚情操,有的为读者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思想观点,有的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德育相关课文内容,以此为契机,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日常授课中。比如,屈原的《离骚》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屈原的高风亮节,我还特意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屈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屈原那种忠于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如此,屈原的爱国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版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品德情感、心理活动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针对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我以“同学之间可以攀比吗”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刻的思考了这一问题,有的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同学之间不可以互相攀比”的结论,还有的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之后,认识到了“同学之间可以比学习,不要比吃穿”。在作文讲评课上,我不仅在写作技法上给予指导,而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对很多学生中表达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意识给予肯定。诸如此类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因此,我经常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健康高尚的道德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加强德育教育教学,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教师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为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我会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做一次好事,在班会课上做汇报,说出自己做好事的全部过程,以及当时和过后的情绪情感,久而久之,助人为乐就成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内在品质。三、结束语总之,教书育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突出“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问题,明确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并从实际出发,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提高每一名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摘要: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文学性以及人文性使得它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渗透。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一、高中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语文成为我们日常交际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塑造人,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吸收人文精神,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通过课程讲授来渗透。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有:(1)哲学思维。即文章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理性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劝学》中展示了探索思辨的精神,《论语十则》解释了为人处世的精神等等,这些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高尚品质。即文章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质。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中表达英雄的壮志豪情,可使学生在文章中了解到人很可能遇到困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不懈。又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给学生以启示。此外,文章中关于亲情的温暖、生命的伟大等都在改善着学生的道德修养。(3)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加强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积极的科学的人生态度。比如,《老人与海》可以让学生看到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现了作者激情澎湃的爱国热情。这些文章中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4)审美情怀。语文课程中的教材都是国内外文学的精华,具有语言美、人情美、意境美、诗意美。而且,作者们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勾勒出了一个个幸福的世界,让学生通过文章来感受美、认识美,并创造美。人文精神是丰富且宝贵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不仅有利于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新课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并未得到消减,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教育评价体制不科学。尽管国家、社会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在“一考定终身”的环境中,高考仍然是学生和教师重视的,教学俨然成为高考的工具,高考成为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这种特定的评价体制造成了教育界对于人文精神的不重视。2.教师人文素养缺失。部分高中教师认为,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才是荣耀,忽视了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与此同时,知识体系的陈旧也是造成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试想,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又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呢?3.学生受功利思想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了影响,造成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偏差,如“一切向钱看”。而这种思想也波及了校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小的影响。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人文精神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点造成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被漠视的原因,我寻找到几点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1.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于人文教育的认识,才能够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知识,思想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要源源不断加强对于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第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要将人文教育看成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人格独立、思想开放、道德高尚的社会人才。第三,教师要爱岗敬业,增强对于语文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语文教育要充满热情,要用自己的人文态度影响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在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中,字里行间都彰显着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陶冶情操,以作者的感受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对此,教师在课程导入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文章的详细剖析,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让学生充分吸收文化营养。除此之外,教师要与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意识。学生也要尝试自我心灵对话,与课文中的形象进行对比,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优化道德素质,提升人文素养。3.扩展教学课堂,弘扬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将书本中的场景、活动、情感具体化。比如将情节较强的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更加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又如,针对原著节选或者改编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原著进行对比,甚至可以为学生播放根据原著制作而成的影视作品。再如,对于对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有益的课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展开演讲比赛,或者主题班会,在无形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总之,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能唤醒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使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促进学生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在根本上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理想。参考文献:[1]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9).[2]殷迅波.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阅读,2011(11).作者:蔡琳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基于此,我们提出培养传统文化的策略。【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正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二、概念的界定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