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标、考纲要求: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了解政权的更替和政局的动荡、民族的融合;掌握选官制度、土地与赋税制度;列举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政治)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南方农业的开发;灌溉工具的改进);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成就(冶铁业、造纸业、制瓷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政策。(经济)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儒学的危机和三教合一趋势;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数学、农学、地理学、造纸);汉字,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成因、杰出代表;文人画的出现及其代表(文化)第一、二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4、士族制度及其庄园经济发展。•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文明史范式下的时代特征:阶级斗争史范式下的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初步发展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政权的更替:东汉蜀魏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南朝北朝(220—265)(221—263)(222—280)建立(266—316)统一(280—316)(304—439)(317—420)建立:386统一:439统一:589实现过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有哪些政权?建立:58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长期分裂对峙,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中华民族更加发展壮大一、从魏晋南北朝看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概括: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蒙古并立时期;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四次局部统一:①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④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A、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①从时间上看,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处于分裂状态的只有700余年。②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200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分裂只局限于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个时期。③从分裂时期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等。④从空间上看,全国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⑤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隋唐宋华文化圈的形成等。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汉、隋唐(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B、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①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统一提供制度保障.局部统一出现、力量对比变化为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②经济因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间联系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民族因素:民族频繁交往,民族融合增强,有利于统一。④民心因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⑤意识因素:儒家大一统思想所起的积极作用。⑥个人因素:杰出历史人物在统一中所起的积极作用。⑦外部因素:有利的外部环境3、分裂的出现:A、原因:内部因素:①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的自给性、分散性和封闭性;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社会经济不够发达)。②政治根源是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社会矛盾的激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引发的矛盾、阶级矛盾和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引发的民族矛盾);民族融洽不够稳固;社会不够进步。③直接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外部因素:外国列强强占中国领土。如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借澳门:1841—1898年英国侵占香港地区;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等。B、影响:①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②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政权数目不断减少、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思想上出现了要求统一的理论或言论)C、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分裂的规律?①从原因来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政策的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不稳固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外国势力的策动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②从过程来看,每次分裂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都崛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分裂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局部统一政权的出现,人民渴望统一等。③从影响来看,长期的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社会生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国弱民穷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等。认识:1、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是历史发展的次流。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5.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任何分裂势力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6.统一需要实力和政策,实力是基础。政策是关键。历史上的统一措施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7.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哪些统一的因素?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3、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二、从魏晋南北朝看民族融合现象:1、少数民族的内迁:①内迁时间:(1)内迁少数民族:(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东汉、魏、晋时期②分布:“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甘、陕、晋、冀、辽彼此攻战使北方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但彼此攻战中各族贵族势力被削弱,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2)概况:2、民族大融合的出现(1)北方民族大融合:(2)南方的民族融合⑴途径: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频繁战争(各族间的征战)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友好交往(联姻、通婚、贸易、杂居、交流)其他(联合斗争、边疆地区的开发)⑵实质: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⑶影响:促进各族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北朝末年⑴西南: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⑵越族:吴国征服、招降、笼络越族,越族同汉族生活方式差别不大•民族融合的过程:•三国: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西晋:五族内迁•十六国:北方各族互相攻杀,建立政权•东晋南朝:共同开发江南•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例)十六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国家统一•B、加速各国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经济恢复•D、加速民族间的融合(A、D)(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汉化政策•B、各族人民的团结斗争•C、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C)魏晋南北朝的战争表现在哪里?导致什么结果?各政权之间的战争——淝水之战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权夺利——西晋八王之乱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流民起义和内迁少数民族的斗争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严重破坏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同时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民南迁;战争打破了少数民族部落组织的界限,民族布局被打乱,单个民族间的差距消失;(二)政治改革:1.改革的背景:其一,严峻的形势: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游牧民族威胁;民族歧视政策、宗主督护制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其二,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权定都平城);其三,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439年)其四,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其五,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其六,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必然性北魏孝文帝改革-可能性2.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与三长制思考:①什么是均田制?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主观目的: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与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①目的:A、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②内容:邻长—里长—党长③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2)三长制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农民邻长里长党长北魏政府州郡④影响: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整顿吏治思考: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