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乡土文学探析姓名:邓焱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黄爱平1目录一、中国乡土文学的兴起...............................................................................................................2二、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3三、新时期的中国乡土文学...........................................................................................................4四、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土文学...................................................................................................5五、浅谈21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趋势.....................................................................................6(一)、民族化倾向..........................................................................................................6(二)、独立化倾向..........................................................................................................6(三)、跨地域和跨文化倾向..........................................................................................8六、结论...........................................................................................................................................9参考文献.................................................................................................................................102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乡土文学探析摘要: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乡土文学,一反传统文学思潮,吸取了众多外国文学的精华。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用这种更新了的文学形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真实历史画卷,为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这一时期的民俗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回顾和追溯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乡土文学的大致历史发展轮廓,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乡土文学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乡土文学兴起,也就是指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发展概况;新时期中国乡土文学发展概况;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乡土文学概况。文章重点分析和解读了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趋势及走向,笔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三个基本走向,即民族化、独立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倾向。这也正是本文的价值表现。关键词:乡土文学;民族化;独立化;跨地域;跨文化一、中国乡土文学的兴起所谓“乡土文学”应从鲁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算起。鲁迅先生在这篇序言中写道:“赛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这个时期“乡土文学”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与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有着密切的传承。但是问题小说只是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风尚,其构成小说流派,“要到1924年前后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家出现时才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不受地域限制,全面反映了中国乡村百姓生活。这些乡土文学作家为生活所迫,来到北京,受当时文学“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潮影响,在鲁迅引领下积极投身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中,于是就出现了江苏的叶圣陶、浙江的许杰、许钦文、王任叔、鲁彦,河南的徐玉诺,贵州的赛先艾,湖南的彭家煌、黎锦明、沈从文,安徽的台静农等一批反映各地乡间生活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底层百姓的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小说《风波》的开头,鲁迅把张勋复辟前的浙东乡间的宁静描写得令人神往,而在叶圣陶的《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却发生在诗一般的景色中,反差之大令人深思。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家们注重将景物和人物命运融为一体,故乡的美丽景物,为作家的创作主题作了有力的反衬。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王任叔笔下3的运秧,许钦文笔下的穷苦石匠们……在王鲁彦的《柚子》中,湖南的农民怕“兵”吃了他们的柚子,在未熟时就摘下来出卖,价格跌到了四个铜板一个;而湖南人的“头”,也和柚子一样,被军阀刽子手们看得一钱不值,杀人比封建皇帝还要简单。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里,贫苦百姓的生命毫无保障给作家的记忆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一些“乡土文学”作品中隐现着浓重的伤感情调的乡愁,这种“隐现的乡愁”不是某些乡土作家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一种个人意志受挫后的怨恨心情%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来说!它是“乡土文学”作家一种思想情绪的典型概括。他们热爱故乡,同情农民,而又无法在故乡人民的苦难面前闭上眼睛去编造一些诗情画意的故事聊以自慰。这一群有良心也有责任感的作家,一旦拿起笔来,眼前就会浮现出来一幕幕的人间惨剧[1]。二十世纪初中国乡土文学作家受鲁迅启发,把对百姓物质生活的关注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关注,把矛头直指造成百姓悲惨命运的根源。鲁迅小说开启了看客这一形象的创造,由《药》里的花白胡子到《示众》中的手按头顶小白帽的积极跻身看客行列的小学生,罗列了不同年龄层面的看客形象,而乡土文学作家把这一形象由城镇写到乡下,网开了一个更大的乡村看客的空间[2]。20世纪初的乡土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中国乡村社会宗法制的基本形态和乡村人民的生存状况,确立了乡村文化和风俗人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对40年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3]。二、四十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进入四十年代后,原有的乡土文学作家继续发挥其特长,创作更见其成熟和完美,如沙汀的《还乡记》、《淘金记》、《困兽记》等。肖红的《呼兰河传》、李辉英的《松花江上》、艾芜的《丰收》、《故乡》,长篇《丰饶的原野》等,都是乡村生活气息很浓,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乡土文学作品。在解放区,以赵树理为首和在他影响下的一批青年作家,如马烽、西戎、束为等,他们在创作中,以揭露农村封建残余,讴歌新生力量为其目的,形成了一个以地域和风格一致为标志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乡土文学正是他们通力合作共同创造的小说流派。在解放区里,还有以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命名的“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另一群乡土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更多地反映出觉悟的农民为掌握自己的4命运所做的不懈斗争。三、新时期的中国乡土文学这一时期主要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时期,特别是50年代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阶段时期。这一时期“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等,各自以独特的风格特色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创作园地,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风格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成熟和发展。新时期,文学创作园池空前繁荣,乡土文学在各种新思潮的猛烈冲击下,继往开来,又有新的发展,更显现出鲜艳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新时期乡土文学是在继承现代乡土文学和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或效法鲁迅,或推崇沈从文,或受惠于赵树理,或师承孙犁,或得赛先艾指教,或受周立波风格熏陶.“为人生”的文学、风俗画、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风格在他们笔下均有体现,同时他们又在多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以高晓声、古华、何士光等人的小说而论,它们属于那一种具有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着力刻划命运多艰,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的社会风俗画。这类作品是近距离的反映生活,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它们也有对风俗画的描写,但那是以人物命运来牵动风俗画的描写。其风格是深邃凝重与清新洒脱相结合。以刘绍棠、汪曾祺、叶蔚林、贾平凹等小说而论,他们的作品虽不乏社会内容,时代气息,人生坎坷,但与现实生活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着意于对异域风俗人情的描写,力扬传统美、人情美。其风俗画般的描写是纯净优美、飘逸的。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中出现过类似“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等等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但现代主义小说在经历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之后,又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回归,或者说是更高层次上的认同。比如,在一些“新写实”乡土作家作品里,他们一致选择了文化的视角写出最具中国乡土气息的生活,以及人们在心理深处由传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文化心态,通过揭示这种种人类生存的文化状态,旨在呼唤作为社会变革和终极目标的文化变革,因此可以说,这是对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的重申和呼应,更是对这一主题的提高和升华。鲁迅先生有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新的时代里,中国乡土文学作家5要不断的向外探寻,这种探寻是为了吸收营养,同时更为了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然后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了解这土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以及它对于我们生命的意义,对于写作的意义,因此,这种探寻必须要立足在我们民族文化坚实的根基上。T.S.艾略特曾说过,我们所有的探寻的终结,将来到我们的出发之地。中华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土壤,曾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自己的作家,这些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生活底蕴在新世纪必将孕育出新一代更优秀的民族作家,由鲁迅先生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民族化风格也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四、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土文学新世纪以来,随着“底层文学”的崛起,人们对变异了的乡土文学——农民工题材更加关注,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我又在大量的作品阅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死穴:由于许多作家囿于文化视野的限制,虽然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上呈现出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形式感,但是,在骨子里却缺少对大时代和大文化的深刻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几十年来,我们在“工农兵方向”的指引下,失去了对知识的广泛吸收,尤其是对西方文化这样一个参照。尽管这三十年来我们译介了许许多多的外国理论著作,但是除了专业性的阅读外,我们的作家和批评家又读过多少书籍呢?即便读,也是读二手货,其中略过了多少历史的真相啊!更为可笑的是,许多人获得知识和教养的途径是通过戏说者的创作,人们沉湎于虚构和虚幻的读图时代里,解构的却是精神世界的补给。我们的作家,尤其是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不要认为写乡土就不需要有高深的理论支撑,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史哲知识作为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确立一个人性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坐标,就不要盲目地去动笔,因为其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刷新和屏蔽[4]。五、浅谈21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趋势(一)、民族化倾向已经有学者认识到,乡土文学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文学,“从另一方面说,中国乡土文学又是最具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最能体现中国文6学民族特征的文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国乡土文学正是中华民族文学之精魂[5]。”笔者认为此言毫不为过,从乡土小说产生的初期,鲁迅先生就为我们的乡土小说树立了一座丰碑,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