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打造魅力课堂——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方丽萍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推荐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这本书。我带着疑惑和新奇走进了这本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能力做教科研吗?做教科研真能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吗?这些问题让我对书有了更深的探究欲望。我感到这又是一本好书,对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这是一本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书,作者并没有陷入一味说理的境地,全书引用了许多教育教学案例和讲座发言稿,极具说服力。即使是说理的部分,也能体现一位教育专家的文字情怀,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冯卫东深厚的教育底蕴和智慧。作者说教师的工作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成为研究都可以沟通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使其“职业生命”更具有意义和光彩。通过阅读该书,我认识到,教师搞教科研,应该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与教师每天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价值取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问题是教育科研思维的火花,是灵魂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困惑,如果不加以珍惜和保存,就失去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实,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课堂教学中突然事件的处理和学生情绪的调控,课后练习的布置与学生完成质量的差异,都可以是我们提出问题的素材。提出问题,应该立足于“用”,也就是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应用。这就要求课题的名称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还是强调教师教育科研的立足仍然是教育教学。教科研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它源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教师长期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教育对象,掌握着大量鲜活灵动的第一手资料,有着得天独厚开展教研工作的优势。教师若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为对象,将在外力驱动下的被动教科研转变为自我内力驱动的主动教研,那么,教科研对于教师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成长过程。在教科研的路上,我们应该是在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结果,也不必太在意自己前行的姿态。我们行走在魅力课堂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坚强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更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夯实自己的内功,在着力进行高效课堂的时候,能自如地面对,能为孩子们创造真正高效的课堂,学有所获,学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