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词的鉴赏,初步了解温词及花间词的艺术风格。•2、理解感悟词的美感和内在的情感。温庭筠(yún),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格调清俊,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花间词派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这首《菩萨蛮》是温庭筠为宫廷歌伎所作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请赏析“度”字的妙处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楚楚动人。环境(比喻):安排人物出场的背景,渲染寂寥的氛围。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小山重叠金明灭”乃是写妇女初醒发状,以示其惺松懒散神态。“度”即飘度,纷披,形容头发蓬乱,半掩着面容,如飞飘之状。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简而言之,“度”字具有飞动之意,富有动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妇女初醒的惺忪懒散之态动感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慵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展现了歌伎起床后开始梳妆打扮的情景孤独寂寞一方面,“懒”字和“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其惆帐倦怠之情,生动可睹。另一方面,歌伎一方面想要保持自己美丽的形象,但又伤心于无人欣赏的纠结心理。懒迟上阕以特写的手法,突出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词人用浓墨重彩:半明半暗、忽隐忽现的闪动金色,配衬着如玉的香腮和如云的黑发。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梳洗、画眉,而且还簪花照镜。那女子为观察鬓侧和脑后的花是否戴好,除前面的妆镜外,更把一镜置于左右及脑后,将形象反映于眼前的另一镜中,便自己得以观察所簪之花是否位置适当,写出了照花的动作,流露出那女子化妆时对自己的珍赏之情。“花面交相映”,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是说人面与桃花一样的美丽。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点缀了当时没落的王朝梦生梦死的生活“交相”二字用得极好,因为前后镜中的形象是相映相生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一步步写到穿衣,穿的是有贴绣花样的,或是刚刚烫平的最好的衣服。罗是很好的质料,“绣罗襦”表明罗袄上面还有“贴金”,那是用金线秀好的一对对的鹧鸪鸟。绣有花纹,再加上刚刚熨平则更是好上加好。着装(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鹧鸪”和“鸳鸯”一样,有归宿圆满,鸾凤和鸣之意。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作者这里借成双的鹧鸪反衬孤单的闺中女子,抒写了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下阕梳妆打扮的过程,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对镜的时候,看见自己美貌如花,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穿衣的时候,看见衣上的对对金鹧鸪,又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这首词写的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一番绵密、精致的描绘,通过反衬与暗示手法,含而不露地写尽了闺中人的恹恹情态和寂寞心怀。全词总结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换而言之,请找出其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肖像、动作(细节)反衬、比喻、借代前人评价其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请同学们根据词句找出相关内容,体味花间词的特点。全篇选取“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画面交叠,富于视觉美,故曰“意象绵密”。词中女子装扮“绣罗裙”“金鹧鸪”雕饰华丽,是一个美丽的富贵形象。“香腮、蛾眉”等用词精致。“照花前后镜”尤其精妙。此外,词中感情表露隐含,从“懒”“迟”“双双”词中微微透漏内心的寂寞。构思工巧,故可以说“富艳精工”。【艺术风格】(1)细致入微——描摹女性的外貌及心理(2)凝炼含蓄——创设情景交融艺术境界(3)巧夺天工——注重声律谐协和严谨措辞讨论这首词描写了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这一系列过程,展示了女子的美丽、慵懒、孤寂。但是,词人写这首词的意义仅限于此吗?不是。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其中也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在政治舞台处处碰壁的伤感,及词人对当时朝廷的失望心情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君臣关系也是如此。那个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系中,就变成“臣妾”了,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于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壮志难酬,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找不到能够托付终身的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拓展延伸本课程讲解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