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十七岁》(节选)圈画批注及文后感言:2009届龚添辰(初一时的摘抄作业)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了。“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这样的对话在我的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使我读来亲切。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由此引出联想,显得很自然。“强烈憎恶”和“坚持”形成对比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这本是母子间温馨的生活场景,但作者接下来的叙述却带有些许惆怅。给人以静谧之感。也反映了母子俩相对无言的静默。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流,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亮色夺目及数量之多。ɡǔɡǔ水流的声音wēi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靡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江离,美的感受的确源于诗词的积累啊!看见水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漂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设问的方式来写比喻,显得俏皮可爱。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体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写出自然的美好可爱,也体现了作者善于发现美。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体现作者对自然的亲近,作者被自然美景打动、震撼,同时说明了她具有难得的童心、童趣。子,淡淡地说,“小孩!”而作者的儿子却把此当作幼稚,从中隐约看出母子间的“不一样”。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茄蕃……又油又腻列举,说明“又油又腻”。我拿起刀叉,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作者一有新的发现就喊出来,本是不拘小节的率性,但在儿子的眼里却是幼稚。他看着我。这一句,淡淡的叙述,体现出儿子的淡漠,流露出作者淡淡的伤感。“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作‘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名的。”作者的发现是儿子早就知道的,而从他“笑也不笑”中可以看出,作者本想尽可能用语幽默些,希望逗乐儿子,从而使母子间的气氛缓和些,但反而更添了作者的惆怅。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他是如此“吝啬”,竟连一个微笑也不愿给予母亲。十七岁的他似是有些故作成熟了。们不称英国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随着儿子年龄及见识的增长,似乎他们母子间的情感也变得不一样了啊。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株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我想,作者听到这句话,一定会很忧伤吧。感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距离是否就会越来越远,情感是否就会越来越疏离呢?文中十七岁的华飞淡漠的言行,想必刺痛了作者的心。十七岁时的我,可不要像这样啊。也希望,十七岁时的我还能记得这篇摘抄。老师的话:批注式摘抄是一种精读方式,不仅抄录,而且圈画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感悟,含英咀华,也深入了作者的内心。龚添辰同学喜欢阅读,也能静心阅读。她坚持批注式摘抄已有一个学期,阅读领悟能力日益进步,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她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独到感悟以及她自然清新的表达常能给我带来惊喜。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要如此精读,但总有一些作品是需要,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