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思维: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假性痴呆: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反射性幻听:外界的任何声音都能刺激的患者发生幻听的现象。原发性妄想是突然产生的,内容与当时处境和思路无法联系的,十分明显而坚定不移的妄想体验。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临床特征是: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物质依赖(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童性痴呆:即成人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在发育成熟前(通常指18岁以前),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智力发育障碍或受阻,而导致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定固定姿势。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恶劣心境障碍: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病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也有人称为神经症性抑郁。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人格改变:是指成人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显著而持久地发性改变,至少持续二个月,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所引起,也可继发于严重的精神或躯体疾病,而患者以往无人格障碍。躯体化障碍:一种慢性而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不能完全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性的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起病急、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急性脑综合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又称为改良电痉挛治疗、无痉挛电痉挛治疗,是在通电治疗前,先注射适量的肌肉松弛剂,然后利用一定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无抽搐发作而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心境稳定剂:又称抗躁狂药物,是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且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一般在少年或更早发生,直至晚年始趋向缓和。电休克治疗:又称电抽搐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病人的动作和言语增加与思维和情感不一致,病人的动作和言语单调杂乱,缺乏目的和意义,令人难以理解,因此的整个精神活动显得不协调。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AD):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它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子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癔症: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精神运动性抑制: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拗症。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其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接受医师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病变基础的再三保证。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不表现明显的精神异常。双相障碍: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抽动障碍: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有多种形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再睡困难、醒后不适或疲乏感,或白天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