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佛教(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基督教(公元1世纪)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的罗马帝国)_____教____教_____教____教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____世纪第二次分裂1116天主东正天主新路德加尔文英国国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国教中世纪欧洲(13C初),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圣安布鲁斯的名言“皇帝是教会的一员而非教会的主人”,成为教会跟世俗政权争夺权力的重要依据。到12至13世纪之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会权势达到顶峰,……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力都属于教皇,君主的世俗权力只有在教皇的命令下才能行使。教皇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只有在14—15世纪以后,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势力才越来越无法同日益强盛的王权相抗衡。——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激化矛盾,阻碍进步中世纪(MiddleAges;公元476~公元1453),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说说“中世纪”的由来?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表现在?)①政治: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是西欧国际中心;②经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收取什一税;赎罪券③文化: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④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控制和影响;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华丽的祭坛教皇出巡红衣主教大主教罗马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信徒上帝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结构图2、宗教“异端”的运动发展:•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抨击教会的腐败,•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共同点:“异端”运动: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代表:法国南部、英国威克里夫、捷克胡司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②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思想和行动受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要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需要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3、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根本原因)②政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封建君主要求加强王权,反对教权,富国强兵。这些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天主教会受到挑战;③思想: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理念冲突:从事商业、发财致富是堕落行为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宗教改革发生的背景①经济根源:资义的产生和发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一些君主不满教会的束缚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起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⑤直接因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激化社会矛盾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资义发展历史结论: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基督教的魅力在于:她要让绝望的人们有希望,苦难的人们有憧憬,悲观的人们有安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基督教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基督教给信徒们以归属感。“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基督教正由于能满足当时欧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所以能在近代以前的欧洲成为控制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近代以来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基督教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能发挥各种社会功能。这时,基督教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基本坚持原来的教义,这样会逐渐降低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使得人们逐渐地只是出于传统的惯性、越来越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信奉基督教;另一条是一方面保持部分教义和形式,一方面顺应时代做出教义上的变革,使变革后的基督教能满足人们新的、其他的心理需要,能发挥新的、其他的社会功能,从而能在社会思想领域继续占有重要地位。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二、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马丁·路德海涅对路德的评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德意志伟大宗教改革家,开创德意志近代历史新纪元,学识渊博,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魄●探究: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思想因素:个人方面:16世纪初,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马丁路德立志改革;1517,兜售“赎罪券”(导火线)。《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开始标志: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核心有三:①“因信称义”。人们不是通过善行这样外在的事物,更不是只有通过重金购买赎罪券才能够得到救赎,而是依靠内心真正的信仰上帝才能够最终得到拯救。②德文版圣经。路德否定了“教皇永无谬误论“。路德宣称唯一永远不会出错的,就是《圣经》,《圣经》是最高的权威。③“人人皆为祭司”。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圣经而获得启示,从而成为自己的教士,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对上帝负责,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中介人获得上帝的指点。(一)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开端1.标志:《九十五条论纲》Theypreachmanwhosaythatassoonasthepennyjinglesintothemoney-box,thesoulfliesoutofpurgatory.。第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2、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核心);(2)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还提出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3)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4)王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5)德意志应建立本民族的教会。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因行称义”路德教的“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3、历史影响(1)推动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闵采尔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2)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4)使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5)打开天主教神权体系缺口,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思考:马丁·路德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只要人们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利昂·巴蒂斯塔·艾伯蒂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马丁·路德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与德国民族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及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全面阐述加尔文改革派神学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2、内容: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③思想核心是“先定论”;④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谦逊等美德;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即: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1.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1)即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定,人的行为无法改变,祈祷并无意义;(2)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3、历史影响:①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一个重要国际中心,“新教的罗马”。②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请大家分析加尔文和路德的观点有哪些异同?相同点:信仰得救;《圣经》是最高权威;简化宗教仪式;不同点:①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②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③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亨利八世2、内容:①1534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伊丽莎白一世时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3、结果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4、实质:反映了王权与教权的斗争?英国宗教改革的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课标: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改革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马丁·路德路德教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德国北欧加尔文加尔文教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