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从以生物属性占主导的生存过程慢慢过渡到以社会属性为主导的生存过程相当重要的一环。它意味着从学生到职业,从学习到应用,从知识到素养,从破坏到重塑,从成长到成熟等等。而在这原本就是蜕变冲突重建的时间中,大四是将自身的专业知识逐渐演变成职业素养,换句话说是将知识落地生根发芽的时候,是大学中的大学。身为建筑学子,培养自身职业建筑师的素养是我们步入社会真正进行实践创作中最应该秉持的内涵。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就是培养建筑师业务素质的第一步,当然老师让写感想,说实话,一个规范的学习从知识上来说无外乎就是那些条条框框的条文,感想不是摘抄,我想对通则学习最好的结果不是你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些规范,要求尺寸是多少,而是当你记不清这些规范时,你还意识到这些规范的规定意味着什么,他的存在价值是什么。所以如果你从一个建筑师的素养出发,从建筑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出发,你会看到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那些条条框框的背后他们到底在要求你做什么,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条规范,为什么这些是强制性的,而有些是宜应该做到的。通过阅读学习这些通则,我慢慢地体会到,这些规范条例的设置不仅仅是死要求,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诠释着何为建筑,建筑的本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建筑的本原又是什么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问题。只不过它诠释这些问题的角度不是著书立说,而是以一种落地生根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确切地说是引导我们对建筑价值意义地探索。正如我们对法律法规地制定的背后一定是有着人类对人文主义复兴,对人本位的确立,对人类建立社会方式,机制的思考,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等等,通则的背后是更为深刻的人与建筑,大地,自然的关系思考。当你设计的住宅满足不了冬至日满窗日照的要求是,你忽视的不是一座房子采光的要求,而是忽视人的基本需要,你一定是为了追求其他东西,而妥协了日照的要求,或许是为了形式,满足日渐刺激的视觉冲击,或许你是为了让开发商多买几套房子,在利益面前让步,或许你根本没住过不达要求的房子,以为这样无所谓等等,你的职业观念,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这里体现。带着对建筑最基本问题的持续探索和思考,或许是学习建筑,实践建筑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有意义的建筑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