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评课各位老师:上午好!这节课,我不是来评课的,而是来学课的,所以,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收获。曾看过王崧舟老师对语文课的评价,说好课有“三味”。首先便是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开火车读,启迪学生思考;指名读,读出学生个性;齐读,渲染课堂气氛;师生对读,读出了感情。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教师每采取一种形式的读,都有经过巧妙的设计。正是因为读得充分,才能让学生有说和写的冲动,通过理解课文,感情慢慢升华,不得不一吐为快。教师设计练笔的环节,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另外,本文在遣词造句上甚是考究,两个字就是一句话,“像泼”“像倒”。最后两个自然段均只有一句话。作者惜墨如金,匠心独具。那么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必定是字斟句酌,慢慢品味。比如,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感受雨势之大,抓住“冲”“揪”“吼”三个动词感受老汉的凶狠和果断等,这样以点带面,咬文嚼字,便嚼出了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含义: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作为成年人,我们在做一件乏味的事情时,尚且不由自主地开小差,又何苦为难学生呢?这一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带劲,课堂情趣便由此体现。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指向性明确”,无论是对“洪水”凶险的感受,还是对“村民”惊慌的感受,最终都是落脚于对课题“桥”的感悟,整节课的主心骨清晰明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学生的情感自然随之升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这一节课,从课堂气氛来看,师生之间有着脉脉温情,那种默契和理解应该是师生长期共建而成的。第三味是“书卷味”。也许这堂课不是那么流光溢彩,却能让我们冷静下来后,仔细推敲,从中获取灵感,迸发新的想法。比如说,周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不是在引导我今后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为大胆。她对课堂生成的灵活应对是不是启发着我把课堂送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收获精彩等等。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让我听有所思,学有所获,谢谢周老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