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背景下不同文体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文体是文章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和语言表达呈现的样式或类别。不同文体在话语体式和结构形式上有不同的特征,诗歌重意象,散文扣主旨,小说塑人物,寓言为理叙事......在“语用”背景下要真正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基本的文体意识。当前多数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文体的意识,忽视对文体特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运用,千篇一律的过多的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让学生动动笔就算是“语用型”课堂。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此,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文体特点,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叙事性作品,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叙事性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像教材中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或有人物的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品,它们有以下鲜明特点:故事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形象鲜活生动、内涵丰富多彩。《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文章的主旨所在,然后再抓住与主旨休戚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读、思、议。(一)以《鹬蚌相争》为例,谈寓言教学。寓言含有鲜明的寓意;采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寓意,通过想象、说话、表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1.注重学法指导,培养概括能力。教学中,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学习讲述寓言故事。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啄、夹、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一齐捉住”进行概括。在教会学生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之后,学完故事后,要求用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种方法讲清故事,体现了由学到会的过程。2.多样朗读形式,注重指导评价。课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通过评价进行朗读的指导,评价语丰富而有针对性。在读“毫不示弱”时,师:蚌一点也不怕。(指名第一个学生读)师:就是不向鹬低头。(指名第二个学生读)在读中,学生对“毫不示弱”的意思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的评价还注重激励。3.读读讲讲演演,自主移境明理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了角色表演、讲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指名学生扮演鹬和蚌来角色朗读,请小导演来作朗读提示;再如听完之后,有没有什么话想对鹬和蚌说;又如展开想象,同桌演一演被渔夫捉住后的鹬和蚌……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领悟寓意。(二)以《船长》为例,谈小说教学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1.抓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大多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船长》一课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指导同学理清故事发展顺序,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这是展现船长性格的基础;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感悟船长形象,这是本课的主体,学习概括文章的方法。2.抓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教学中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船长》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师教学中则告诉学生描写人物时可以从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入手,于是教师就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展开分析。教师将文中四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提取出来,分别引导学生品读,结合相应的环境描写,体会情况的危急,体会人物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品读课文的方法,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3.抓环境描写,升华个人情感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如:演示沉船场景,完成船长形象的塑造,由此把同学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展示故事宗旨。当船长最后下达完“快救克莱芒”的命令……多媒体出现了船长屹立船头,随轮船坠人大海的画面时,船在一点点下沉,高尚的精神却在师生的心间升腾!二、阅读说明性文体,培养获取信息能力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它是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深远意义。说明文特点:简洁、准确。因此教师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学中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以读为先,获取知识。说明文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因此,说明文教学同样要以读书作为主要学习活动。通过读书可以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的特点,了解说明的知识,体会说明的方法。读的形式多样,可采用默读获自由读得形式为主。如《送你一片绿荫》一课,学生可以通过自由读书,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用途,获取知识和信息。(二)感知语言,准确表达。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如:学生朗读月球之谜”时,教师引出这样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师:你把“估计”这个词语读得特别好,你们觉得把“估计”换成“确定”行吗?生:不行“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三)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用效果小学阶段常见的说明文的方法有:举事例(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说明文教学中应使学生感知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和效果。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师:“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同学们发现这句话的特点了吗?从这些数字当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呢?生:我读出了这座金字塔很高大。假如我们把这句话的后半句去掉会怎么样?知道后面这部分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作比较”。师:列数字和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方法,我们写作文时经常用到。教师稍加点拨,学生轻松掌握了说明方法。(四)课堂练习,凸显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常见的拓展性训练的形式有:1.仿写式拓展。例:运用本课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2.变换人称式拓展。通过变换人称,达到在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学完《鲸》一文,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结合搜集到的有关鲸的资料。三、诗歌类文体教学,追寻诗情画意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一种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学体裁,倍受人们的喜爱。《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一)咬文嚼字,知诗意。对诗歌的语言的咬文嚼字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教学中指点学生通过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知晓诗歌意思才能为后面的“悟情悟境”打好基础。如《泊船瓜洲》一诗,诗中“一水、数重”共同突出诗人离家乡很近。通常人们都是离开家乡久了,才会有浓浓的思乡情。(二)抓住“诗象”,入诗境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入境悟情。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抓意象:“酒”,开展教学:感悟酒中情。喝了多少酒,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更尽)在这长长的一夜里,两个朋友也许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许是唱一首歌,生:干一杯。也许是下一盘棋,干一杯。这样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这就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重视吟诵,悟诗情诵诗是古诗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诗歌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体会诗歌的意韵及诗中所包含的情感。比较典型的课例是《长相思》。学生反复诵读“身向榆关那畔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诗句,领悟诗人此时“身”在何方,“心”哪里。诗从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就是一个“碎”字。学生品味“碎”的涵义,带着心碎的感觉读诗句,从这一个“碎”字,读出作者一颗思乡的心。总之,在新标的背景下,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文体阅读教学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重点。如果教师有没有文体意识,就决定了阅读教学能否走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道路中。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以文体意识的渗透为切入,对学生进行语文文学教育启蒙,使学生在了解不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自己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拓宽自己阅读视野,为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