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名词概念1.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2.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4.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5.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征。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消费者购买私人物品后,他人就不能享用了)。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6.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7.公共需要的特征:①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8.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9.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10.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2.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1)资源配置职能: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目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宏观调控一般是直接调总需求来影响总供给。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二、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什么事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目标:实现公平分配。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6.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含义: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名词概念1.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①优化财政结构。②控制财政规模。③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①含义: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②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也有影响,但是是间接的。③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④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约束是硬的。(2)转移性支出:①含义: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②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③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④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总结: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4.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以两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后者比前者更能反映实际情况。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二、复习与思考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课本P63-65.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一、名词概念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1)预算内收入:①含义: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②特征: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2)预算外收入:①含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②特征: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基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3.狭义财政收入:一般仅包括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4.广义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6.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二、复习与思考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每年都在增长。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并不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有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P135-136)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虽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证明了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生产技术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出卖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即第二财政。在我国大陆,土地是国有的,往往要凭借公权力或专政机关强行拆迁,低价收购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公平的交易,并从中牟取暴利。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有利有弊。利:土地财政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汇集了大量的资金,对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弊: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源、资金的浪费,搞形象工程。第八章税收原理一、名词概念1.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①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②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③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税收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