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姓名:张意班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二○一五年八月十六日题目: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内容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本文以文中塑造的八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基点,从四个方面对《雷雨》的戏剧艺术进行了初浅的分析:一是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二是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三是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四是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雷雨》所展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曹禺先生用其犀利的笔锋将其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经典之作。[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语言艺术引言:曹禺的《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①《雷雨》的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它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正文《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禹《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这次冲突中的蘩漪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还是在周朴园一边。第三次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碰到周朴园。第四次在剧尾。蘩漪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道德的假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此时,周朴园已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从刚开始的抵触情绪但还顺从,到后来的“战士”品格:敢于直面数落、嘲笑、蔑视他,到再后来面对周朴园的训斥,敢于当面顶撞,再到最后的总爆发——发疯。在每一幕中都有一个冲突的顶点,每一幕的顶点再逐步上升。全剧在冲突的高潮悲剧性的结局中落下帷幕,极具感染力,不仅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二、设置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曹禺的戏剧《雷雨》在艺术构思上就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双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提炼生活典型、组织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从而构筑了《雷雨》这部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之作的艺术大厦。《雷雨》将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集中在不到一天(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并只在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房子两个场景之中加以展现,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概括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以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周朴园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是周朴园与家庭成员主要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蘩漪的斗争而展开,引出周萍、周冲两个人物;另一条是周朴园与受压迫的劳动人民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冲突而展开,并引出了四凤、鲁贵等人物。这两条线索把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矛盾冲突、人物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人物、各种场面和各个事件一一联结起来。在两条线索之间,又穿插了周萍与蘩漪、四凤三人之间的爱情冲突,这些冲突又都通过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鲁侍萍紧紧连结在一起。虽然,《雷雨》中人物的舞台只限于周鲁两家,但通过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这种以主要人物为圆心、双线发展的极其严谨的结构模式成为《雷雨》在材料组织上的独特方式,全剧脉络清楚、首尾连贯,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巧、缜密。三、塑造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极其成功的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典型——周朴园和蘩漪。在剧中,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先生天才般淋漓尽致地勾画出来。周朴园——封建统治者与文化人周朴园是大权在握的董事长,是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他的资本家的特性首先表现在他的发家史上。他的财富的积累正是他掠夺、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罪恶的积累。他曾为了掠取高额利润,故意制造哈尔滨的江堤出险,淹死2300名小工,他在矿上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的工人。这些集中体现了周朴园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剥削者。其次表现在他与鲁大海的关系上。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鲁大海的念头。资产阶级与产业工人阶级之间的残酷的阶级对立把骨肉之情抛之于九霄云外。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但在他家庭里,我们却看到他所要求的正是封建的“秩序”。他君临一切,如同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威严,他的意见就成了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他自认为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这种“圆满”和“秩序”无非就是唯他独尊。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物品一样来摆布,哪怕是吃药这样的小事,蘩漪也不能自己作主,必须得服从他的命令。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他与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更谈不上父子亲情,有的只是命令与服从。他逼迫得自己的儿子周冲在他面前不敢有丝毫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他的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在家庭生活中暴露无疑。周朴园是这样的罪恶深重,但偏偏他又给自己披上一件“仁厚”、“正直”、“有教养”的外衣。他在剧中这样教训他的儿子周萍:“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可是,正如同蘩漪揭露他的一样:“你!你忘记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可以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年轻时,他荒唐无耻,玩弄侍萍,为了维护封建门第观念,又在大年三十风雪交加的晚上逼走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之后,他又“良心发现”,为表示灵魂的忏悔,他对“亡灵”有着种种“虔诚的纪念”。可是,侍萍的突然出现,一下子揭开了他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你来干什么?”“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对侍萍的感情值多少?他“正直”、“仁厚”、“有教养”的上流人物的名誉值多少?他一瞬间算得很清楚。侍萍的出现,对他的社会形象构成了威胁,他要用一张支票来买回他一贯以最“正直”、最“仁厚”的上层人物自居的尊严与体面,来维持他那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形象。他的“伪善”正像繁猗所揭露:“在外面还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慈善家,在社会其实是一个伪君子。”在无论从社会还是从家庭的视角去剖析,无论从资本家还是从封建专制家长的身分去研究,周朴园都是伤天害理的食人者。但“周朴园”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作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单纯的食人者的反面形象,而是从一个常人的角度去刻画他,写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不落俗套。在第四幕开始,周公馆中只剩他一人时,我们分明看到这个一贯以冷酷严厉、专横暴虐的面目出现的封建专制家长孤独和寂寞的一面。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周朴园年轻时抛弃了侍萍,与侍萍重逢后依然绝情绝义,从这一点上讲,周朴园是极端冷酷和自私的。但谁能断言他对侍萍没有丝毫的眷恋和爱情呢?在他与侍萍相认前的那一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他对侍萍的牵挂,我们更能猜想出那朵梅花后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三十多年来,他将房间保留了侍萍在时的模样与习惯,不许底下人随便进来,为的是在这昏暗的屋子里,重温往日的旧情。这些怀念虽然因为后来与侍萍重逢表露出的绝情而显得虚伪,但是他对侍萍的感情是勿庸置疑的。这种既真实又虚伪的感情似乎显得有些矛盾,但正是因为这矛盾,才丰富了周朴园的性格,使他不至于成为一个单一刻板的人物,成为一个丰满、真实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矛盾,所以当周朴园为维护自己的脸面尊严而放弃对侍萍的感情时,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他冷酷自私伪善的真面目。周蘩漪——一把锋利的刀蘩漪,一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在那个雷雨的夜里,她象是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在《雷雨》中,她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她的性格决定了是弱者、被欺凌者。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这样看来,蘩漪只不过是一个仅供我们怜悯的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在《雷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已谈不上有何魅力,而作家偏偏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中注入了“更原始的一点野性”,使得这个形象避免了单薄而不失丰满。这一点“野性”使蘩漪成为一个棱角分明具有反传统色彩的女性形象。蘩漪的性格又是极其复杂的。悒郁而乖戾,热情又冷漠,任性傲慢又孤芳自赏,哀怨文弱更阴鸷可怖。极端和矛盾是《雷雨》炽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而在这种氛围里,蘩漪最显得调合。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又是精神奴仆,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周萍的情妇。她无法忍受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她不愿再过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生活,但是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这种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不是恨便是不是爱便是恨”,蘩漪的一切都是走向极端的。她爱得狂热,恨得也强烈。“她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的。”她爱上了周萍,不顾一切地爱他,甚至愿意与他私奔;她抓住周萍不放手,但是当她对周萍彻底失望,这种铭心的爱立即化为刻骨的恨,她宁愿把自己所爱的人毁灭。她的生命燃到火一样地白热,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这火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不是似水的女人,她是烈焰,是响雷,是闪电,蓄满了光和热,她更象是一把利刀,她的爱和恨都带着一道道的血痕和深重的创伤。然而,另一方面,她又是那样软弱无力,她渴望自由如同大旱之年盼着几滴甘露。但她终逃不出那口漆黑的残酷的井。蘩漪敢于蔑视传统伦理道德去爱周朴园同前妻的儿子,这是她对爱情自由的大胆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而周萍的背弃,蘩漪的执着,以及最后那使周朴园家破人亡的爆炸性举动,都表现出蘩漪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她是没有出走的中国“娜拉”,“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正爱她,要真正活着的女人!”她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对蘩漪这一形象的挖掘和塑造,体现了作家曹禺崇高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作者对压抑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行为的深恶痛绝,更表达了作者对勇于反抗、敢于反抗人性压抑的女性的高度赞扬。四、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优秀的戏剧语言,一定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因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人物的语言。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有益于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雷雨》的戏剧语言是精练真切,通俗而含蓄,富于潜台词。在《雷雨》之前,我国剧作家进行了艰苦探索,但在戏剧语言上存在的问题较多,或是书面语言色彩过重,或是有欧化的毛病,或是虽富于抒情,但却缺乏戏剧性;或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