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希望之声-芬兰颂芬兰,一个饱受灾难而屹立不倒的国家;芬兰人民,一个历经艰险依然对祖国充满信心的民族。“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了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芬兰人是这么说的,而他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只有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情怀与顽强精神的民族才会创造出《芬兰颂》这样的传世名作。自1155瑞典国王第一次发动对芬兰的战争后,芬兰被瑞典统治了长达六百年的时间。虽然芬兰长期受瑞典统治,但这个时期的芬兰与瑞典事实上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民的生活有着基本的保证。但是最终这种两国和谐的状况最终随着瑞典与俄国之间矛盾的激化而改变。在与俄国300多年陆陆续续的战争中(交战时间长达80年),芬兰承受了巨大的磨难:不但其国土沦为瑞俄两国交锋的战场,其人民也被瑞典苛以重税及兵役。在此期间,瑞典逐渐丧失去了对芬兰的控制权。1808年瑞俄战争后,战败的瑞典于1809年将芬兰割让给俄国。这无疑是芬兰一段屈辱史的开端。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自古以来的景象》。芬兰民族音乐之父西贝柳斯为《自古以来的景象》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乐诗—《芬兰颂》。在这首交响诗中,作者用了大量激昂愤概、气势磅礡的音乐,用以知会人民芬兰的政局危机,唤起芬兰人民的爱国之心。在乐曲的末段,作者却选用了较温和的旋律。《芬兰颂》以变奏曲形式为基础,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人民的愿望和苦难。开始,铜管乐器在定音鼓不断的颤音的陪衬下,奏出浑浊、森严的引子,表现芬兰受到帝俄的残暴统治;受压迫的人民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被称为“苦难的动机”:『片段一』后面出现了略显悲伤的行板乐句,由木管乐器演奏:『片段二』音乐经过一系列发展,至中庸快板处,引进了一个鲜明有力的铜管乐动机。这一号召的动机结合逐渐发展的半音音调,仿佛是人民的爱国浪潮在汹涌澎湃。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一首表现人民斗争与胜利的颂歌。快板部分奏出另一个号召:『片段三』这一主题与快速节奏音型的动机交织辉映,加强了推进的气势。被称为“庆典动机”的第二部分中段是一曲感情明朗、意境崇高的颂歌,旋律先在木管上出现:『片段四』然后由弦乐重复一次,最后再现了人民斗争的主题。音乐发展到热烈壮阔的高潮,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表达了芬兰人民的爱国热情。芬兰先后被瑞典和俄国占领,芬兰人忍受着外族的统治和凌辱,无时无刻不在希冀着重获新生。黑土地上有着动人的传说,英雄的声音低沉且雄浑:北极圈内有个民族一直为自由而抗争,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冰、雪和松林的国度。定音鼓的吼声宣泄着心灵深处的愁苦,沉重的铜管以行板的速度吹响了粗犷的号角,受尽凌辱的民族终于在愤怒中爆发,积存已久的力量如此坚决而又强烈。这是交响诗《芬兰颂》的起句,著名的“苦难动机”。这个动机经过木管和弦乐器的大段呼应,旋即引入另一个号角主题,仍旧是铜管,乐曲的行进速度开始加快,情绪也随之紧张起来。当前后两个动机在中高音区交织,一个全新的“抗争动机”从低音区喷涌而出,前仆后继,坚定而有力。木管随后呈示的旋律高亢明亮,起伏有序,似在宣告必胜的信念。紧接着是不断的反复、升华,当盼望已久的辉煌“庆典动机”在神采奕奕的进行曲节奏中终于到来时,音乐被推向高潮,情绪空前高涨,庄严的颂歌和前面出现过的一系列强烈的号角动机彼此呼应,演绎着完美而又神圣的交响,并最终在铜管辉煌的凯旋声中结束全曲。《芬兰颂》所展露出来的力量,曾经让芬兰的占领者——俄国沙皇心惊肉跳。因为这部音乐作品成了芬兰寻找国家独立的进行曲,成了芬兰民族的精神象征。沙皇的禁演也挡不住它在民间的传播。在危机四伏的冰天雪地里,英勇的芬兰人与强大的俄军作战时,心里荡漾的就是《芬兰颂》激昂的旋律。聆听这首音乐,我们除了能感受到芬兰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外,还可以感受到北欧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芬兰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西贝柳斯的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用情真挚,丰富的和声和配器手法总能使其作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纯朴的气质。尤其是管乐器的运用,时而嘹亮高亢,时而雄浑有力,常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这种美妙的铜管音响是标志性的,并在交响诗《芬兰颂》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有人说,他的音乐是从芬兰湖泊和森林里自然流淌出来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像拉威尔、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属于城市,西贝柳斯的音乐好像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交响曲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能流芳百世。《芬兰颂》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够打动全人类。西贝柳斯说,因为《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已成为芬兰的象征,也被美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这首音乐真挚感人,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荃湾官立中学的校歌就采用了一段芬兰颂的曲调。在芬兰的赫尔辛基有一座西斯贝柳公园,用海湾、森林、鲜花、小草、雕塑、游人和海鸥……建构了怀念西贝柳斯的音符,也是为了纪念这个民族的英勇顽强。每年六月世界各地感动于西斯贝柳的人都会来到这里,参加西斯贝柳音乐节。公园内,在西斯贝柳的头像雕塑旁的岩石上,有一座巨大的由600多根粗大的银白色不锈钢管错落排列构成的巨大的管风琴雕塑,清晨的微风从管中穿过,仿佛高歌低吟。隐约中我们还能听到《芬兰颂》回荡在这个公园的角落里,宣告着芬兰人民的抗争精神与爱国情怀。